誰不想又能占上風,又能得利,勝利在手?然而,大聯大控股公司永續長、友尚集團董事長曾國棟表示,多數人想要「有勝有利」, 但「無勝有利」才是最好的結果,因為求利不一定要取勝。考量併購帶來的綜效能讓既有的營收翻倍,領導者不該為了頭銜上的勝而放棄併購求利的機會。
曾國棟以自己所創立的 IC 通路商友尚集團為例,2004 年因為產品線不夠多元,靠著收購其他公司資產與代理權、買下子公司等多次併購,帶動營收成長,2008 年營收突破 1000 億台幣,大約是 2000 年營收的 10 倍。
2010 年友尚與大聯大投資控股公司合併,用「產業控股」(設立控股公司監督旗下獨立子公司,但不干涉子公司經營)形式,大聯大以股份轉換方式取得友尚 100% 股權。現今大聯大已是全球最大的 IC 通路商,2021 年營收約 7000 億台幣。
圖/經理人
與大聯大合併時,「我就說不要當董事長、執行長,掛副董事長、策略長,先退到後面,」曾國棟表示,併購案一定是一個人當老大、其他人當老二才能談成,既然決定要整合,要有當老二的心態。
即使在自己創辦的友尚集團,曾國棟也不是老大,「算命師建議公司負責人用我太太名字會更賺錢,於是董事長由我太太擔任,我就當執行董事,」後來因為友尚上市、依照法規才轉成董事長,20 幾年當老二的經驗告訴他「做什麼事情比掛什麼職銜更重要」,擔任大聯大副董事長期間,依然發揮經營長才,將旗下 7 個子公司整合成 4 個子集團。
加入大聯大,有機會挑戰世界第一
問及加入大聯大的原因,曾國棟坦言與自己職涯規畫有關,「我有設定目標:公司滿 30 年、我滿 60 歲要決定公司要繼續擴大,還是要賣給其他公司。」繼續購併別人,在沒有接班計畫下,你無法退休,但賣給別人「手上的資金太多,」如果亂投資,可能會守不住資產。
最後是「民族意識」讓他做出選擇,當時市場上,大聯大年營收約 60 億美金、友尚約 40 億美金,競爭對手美商艾睿電子(Arrow)、安富利(Avnet)的營收約 120 億美金,友尚與另外 2 家美商任一家合併,都可以變成市場龍頭,但加入大聯大後,三方營收比變成 12:12:10,「台灣挑戰世界第一就有機會了。」同業甚至跟我開玩笑說,你加入美商我們就是敵人了,以後打球吃飯不找你了。曾國棟笑說,自己聽完同業的分析後改變了想法,不然那時他與美商都談好交易的價格,只差簽約。
另一個讓他點頭的原因是,產業控股的併購方式是將友尚股票換成大聯大股票,友尚能保留既有的團隊、營運模式,比較像是加入一支更強的聯盟去打國際盃。
「換了更穩固的殼,反而能讓公司能夠永續經營,」友尚在加入大聯大以前,代理的產品線中,三星產品比重超過 50%,有客戶過於集中的情況,但與大聯大合併後,換算下來三星只占 3~5%,公司的風險就降低了。
良性競爭、偏心帶領,幫助員工融入組織
一個合併前沒想到的效益是,大聯大旗下的子公司之間能夠互相學習,以往沒有其他公司的績效,像是庫存比、營運資金報酬率能夠參照,容易「自我感覺良好」,現在每月子公司的數字都列出來,「大家愛面子就會切磋求進步,這比後端整合帶來的效應更大。」
至於併購後如何整合,曾國棟表示,即使保障工作權利還是會有同仁離開,他會建議重要幹部離開後的職缺,以培訓內部同仁接任為主,「員工具備 6、7 成能力都可以培養、勝任新的工作。」
身為被併購方的員工難免會有「矮人一等」的心情,不信任新公司。此時,併購方主管對新加入的夥伴在業務上特別照顧,「不只是公平對待,甚至要做到有點偏心。」比方說,新員工覺得資訊系統難用,就主動介入請工程師優先調整。一段時間後,組織內部就不會區分新舊,產生新的組織認同,如此一來企業併購才能在營運、財務等各方面達到整合的效益。
大聯大控股公司永續長 曾國棟。圖/侯俊偉 攝影
曾國棟
友尚公司董事長暨大聯大控股永續長,並擔任中華經營智慧分享協會(MISA)理事長及「投資併購實務精修班」講師,輔導中小企業併購轉型。1980 年創立友尚集團,2000 年成為台灣第一家上市的電子零組件通路公司,2010 年加入大聯大控股,出任副董事長。
延伸閱讀:
大聯大曾國棟:老闆最嚴重迷思之一,就是「員工該跟我一樣拚!」
從千元樣品的單據,看出做大生意的潛力!想培養 CEO 的眼光,從 2 件事學起
※本文授權自經理人,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