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真的不認識何先生,接到電話的時候,我以為是要詢問推薦人選,沒想到,他要找的人是我。」從沒有造紙業背景,劉慧瑾強調,自己並不認識永豐餘二代創辦人何壽川,因此接到電話的第一時間感到非常驚奇,直到冷靜下來後,才覺得是很大的挑戰。
她深知,自己過去從來沒有傳產經驗,也對造紙業認識不夠深,因此一開始,並不敢貿然接下這份挑戰。一直到何壽川向她提出永豐餘的五大轉型願景,包括「能源發展及管理」、「以互聯網科技,加強產業上下游生態鏈的完整成型」、「持續循環經濟的發展」、「材料科技的開發」及「生態鏈中的新創公司投資與孵化」,而這些都與劉慧瑾過去在法國機電大廠施耐德電機、台達電子、IBM的經驗息息相關,讓她決定給自己和永豐餘一個機會。
劉慧瑾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開出明年集團的燃煤要降低五成,並以廢棄物資源或是綠能發電替代的要求。
「我知道這是一個很激烈的目標,」對於降低50%燃煤的目標,劉慧瑾不諱言對團隊來說很激烈。但話鋒一轉,她認為永豐餘過去在節能、能源轉型上已有投入,因此並非不可能的任務。
事實上,何壽川就曾表示,世界上沒有廢棄物,只是還未找到妥適處理的方法。而過去幾年,永豐餘也積極投入低碳、低耗能、去石化轉型。
以永豐餘沼氣再生能源發電專案為例,旗下新屋廠擁有國內最大的沼氣發電系統,總裝置容量為5200KW,一年最大發電量4200萬度,可供應台灣近1萬2千戶家庭用電。同樣的發電量依能源局最新公布的109年度電力排碳係數每度0.502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換算,約可減少碳排放21084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
不只如此,今年12月,培育創新人才和技術的永豐餘學院也在劉慧瑾的帶領和何壽川的支持下成立。
她解釋,自己過去待的外商都是百年企業,而這些公司之所以能在市場上屹立不搖,都是因為著重創新、研發,才可以一直往前走,而永豐餘學院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立,裡頭設有工程跟科學委員會,可以幫助公司培訓人才、深耕醣經濟領域,「否則一直當follower會有很大風險,」劉慧瑾說。
「我一直在想,有什麼事情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點)。」接下永豐餘董事長滿半年,劉慧瑾承認自己剛上任一週就遇上本土疫情爆發,只能居家辦公的情況,每每夜深人靜時會懷疑自己。
不過,樂觀的她認為自己很幸運,身邊有許多同仁可以請教,一如前德國總理梅克爾也是科學家出身,她認為自己同樣擁有願意傾聽的特質,未來將持續抱持「專業的問題要找到對的專家,才能找到對的答案」信念,帶領團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