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中油拚零碳轉型,未來藍圖瞄準氫能!鋼化聯產計畫,產業龍頭攜手突圍

中油拚零碳轉型,未來藍圖瞄準氫能!鋼化聯產計畫,產業龍頭攜手突圍
撰文: 財訊/林苑卿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財訊提供 日期:2021-10-21

由中鋼、中油合作推動的鋼化聯產計畫,不僅將被賦予加速台灣產業達成碳中和的使命,也是攸關中油拓展未來生存空間的重要一步。

歐盟最快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碳邊境稅,美國、日本與南韓也很有可能跟進,各界也高度關注未來鋼鐵、石化等原物料廠商將面臨被課徵重稅的衝擊。再加上,4月總統蔡英文明確提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云云,指示相關部會與國營企業務必加速轉型。

 

感受到來自國內外的減碳壓力,國內鋼鐵與石化兩大公股事業中鋼與中油,日前宣布展開鋼化聯產合作,《財訊》報導指出,計畫中還包含中碳、長春石化等石化公司,受到各界高度關注。

 

「為什麼中油與中鋼會有鋼化聯產合作?中鋼是希望未來可以使用液態氫來煉鋼,而中油應該要擔任燃料供應者的角色。」國內石化能源龍頭中油董事長李順欽一席話,勾勒出雙方合作的未來發展藍圖。

 

 

資源整合 兩大龍頭動起來

 

為實現淨零轉型願景,日本、歐洲、美國、中國、澳洲都已投入「零碳石油」—氫能的發展,未來將會完全顛覆現今的能源產業。由於氫能可廣泛應用於現有發電廠,也可取代傳統燃煤或油氣發動的機具,還可以儲存於燃料電池,被視為「未來的能源」。但從各國的發展進度觀之,氫能要實現大量商用化,還有一段很長遠的路要走。儘管如此,面對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中油與中鋼雙方也早已有共識,並規畫出中長期的鋼化聯產合作計畫。

 

事實上,中油與中鋼這兩大龍頭廠,在更早之前已展開區域能源資源的整合。如中鋼在煉鋼過程會產生蒸氣,中油位於高雄的大林煉油廠恰好需要蒸氣當作燃料,向中鋼採購蒸氣比自己投資設備生產蒸氣更划算。

 

中油提供氫氣在煉鋼製程中使用反應;中鋼有氧氣工廠,會有副產品氮氣,又是中油所需;雙方在高雄臨海工業區的生產線因此互惠共生。

 

今年8月,中油與中鋼更進一步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工作小組,積極推動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甲醇和其他化學品的減碳技術合作。根據《財訊》報導,主要是由於中鋼在煉鋼過程中,每年會產生約200萬噸轉爐氣、1640萬噸高爐氣等副產物,其中轉爐氣含有60%一氧化碳、20%二氧化碳;高爐氣含有20%一氧化碳、20%二氧化碳,若能以這些中鋼的副產品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作為炭源,用碳捕捉技術收集並加以純化,再搭配中油的化工製程技術,以及反應所需的氫氣,轉化為甲醇、甲烷、醋酸等高值的化工產品,不僅可以做到循環經濟,還能夠達到減碳目的。

 

3段式計畫 建置產線商用

 

根據《財訊》報導,鋼化聯產計畫將分為3階段進行,初期建置實驗室與先導工廠,再依據評估結果建置台灣首座鋼化聯產示範產線,最後擴大商用後,期望每年可減碳290萬噸,等同745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二氧化碳吸納量。

 

除中鋼負責開發碳捕捉及純化技術,要將碳變成甲醇、甲烷或醋酸,關鍵就在於觸媒。觸媒的好壞不僅將影響產率高低,透過觸媒讓反應的溫度與壓力降低,也可達到減少碳排與能源耗用的目的。於是,今年中油也在嘉義煉製研究所成立先進觸媒中心,未來將與中央研究院展開觸媒的開發合作。

 

「現在技術都有,但是沒有到達cost down(降低成本)的話,就沒辦法(落實鋼化聯產)。」李順欽直言,現在碳捕捉技術的成本仍然偏高,基於經濟考量的問題,一定要讓成本降下來,技術愈來愈成熟的話,產率也會增高,整體成本也有機會下降。

 

然而,上述將二氧化碳轉化為高值材料的計畫,只是中油減碳工程的中期目標。中油的組織架構下的油品行銷事業部、煉製事業部、碳採事業部,在零碳排趨勢下都必須思考未來方向。《財訊》報導指出,事實上無論是中鋼要改採氫能煉鋼,或是其他製造業、運輸工具改以氫能為動力來源,中油勢必將轉型為國內的氫能供應者。

 

化石燃料退場 企業大考驗

 

煉油廠與石化廠,本身就是灰氫(化工製程產出的氫氣)的生產者,如中油的輕油裂解廠、台塑麥寮廠都生產灰氫。現今煉油廠與石化廠產出的氫氣量,根本遠遠不足以供應國內運輸部門和生產部門的燃料所需。更何況為了實現零碳,必須採用完全由再生能源提供動力而產出的綠氫,李順欽坦承,以台灣的綠電條件,綠氫恐怕仍需仰賴進口。但氫氣必須先在零下253度液化後才能夠輸送,比天然氣需要的零下162度還要更低,因此挑戰也更巨大,目前國際上運輸液態氫的技術,也都還在初期試驗階段而已。

 

去年排碳量達711萬噸的中油,正要以鋼化聯產的合作計畫作為其中一步,加速轉型「脫油」,至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要達成這個目標,中油光是研發費用要高達上億元。」接受《財訊》 採訪時,李順欽深懷期許地說。事實上中油在未來6年內已經確定的減碳相關設備投資計畫,更高達百億元。

 

接下來,中油一方面要思考龐大的企業體該如何因應化石燃料退場後,目前的主要業務和營收來源萎縮、人員與組織調整等問題;另一方面,未來無論是自產或進口氫能,要通過製程、專業、市場的考驗,屆時才能滿足國內需求。這場對內對外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中油都必須和時間賽跑,否則輸掉的,可能將是全台灣的機會。…(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44期)

 

延伸閱讀:

石化業如何走向高值化?長春林書鴻疾呼:台灣需要新的輕油裂解廠!

中國恒大債務危機....鋼鐵、水泥業需求走疲,對台股鋼鐵族群影響怎麼看?

中鋼2022年殖利率高達7.5%!鋼市供給仍吃緊,現在進場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