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25日,在亞洲公司治理協會兩年一度頒布、針對亞洲12個國家的公司治理評鑑報告中,台灣僅次於澳洲、香港與新加坡,排名第4,創下歷年來最佳成績。
今年8月底,在中文版評鑑報告對外發布的時間點前後,吳麗莎接受本刊專訪,談到台灣公司治理表現,有別於過去半年內輿論的樂觀氛圍,她的語氣中,有肯定,但透露更多的,是對台灣公司治理「化不開的濃濃憂慮」。
思考〉背後蘊含的意義 善用態度、想法,達到「良善治理」
「台灣(在公司治理上)很努力沒錯,但……,」話鋒一轉,「台灣,總是習慣專注於獲得快速和簡單的答案。」
吳麗莎解釋,或許是這個國家長期以代工生產製造為基礎,而代工業的一個核心思惟,就是「你給我一個標準答案,我就可以打勾!」「偏偏,公司治理遠遠不是這麼簡單。」她繼續說,公司治理的核心,「其實是這些答案背後所代表的態度,以及想法。」
她回憶,在台灣公司年報或ESG報告中,「很多時候,根據我們的訪查結果,公司高層往往只會告訴一些比較資淺的人員,嘿!請依照這些格式範例(Template)填寫那份年報。」
但,「Template這個名詞,是很危險的!」吳麗莎強調,「實務上,我們看到很多人開始『照表操課』之後,他的大腦就關機了,他只是把去年的一些數字和句子重抄一遍,進而失去真正有意義的溝通。」
追求〉詳實揭露的必要 清楚列出投票政策,贏取市場信任
而綜觀國內民間主要機構投資人的股東會投票政策揭露,吳麗莎認為,僅有一家的表現還算到位,「富邦金控是我們看到比較透明完整的業者。」事實上,這也讓外界能夠清楚地檢視,當某上市櫃公司是富邦金控客戶時,富邦在股東會上的投票行為,是從「客戶」角度出發,或者是從「該公司股東」的角度考量。
「例如,之前台灣勞動基金爆發內線交易醜聞,那你說,我們可以無條件地相信機構投資人嗎?顯然不行。」那麼,如何讓投資人信任你?吳麗莎點出3個核心原則:「公平」、「問責」與「透明」。
回到她所撰寫的這份報告:「如果你讀過了,基本上,你會知道我的很多論點其實都是關於文化。」經過了各種表單的建立、規章的引導,台灣的公司治理有了基本架構,但文化的改變才是公司治理「深水區」,「這也是台灣最迫切需要改變的部分。」吳麗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