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南山醫務社工獎」於八月二十七日在臺北南山廣場藝文中心盛大舉行頒獎典禮。當天貴賓雲集,行政院陳時中政務委員、衛生福利部呂建德政務次長、社會救助及社工司蘇昭如司長、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尹崇堯董事長、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宋賢儀理事長、各醫院院長/副院長及代表與上百位來自公私部門的嘉賓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六組醫務社工團隊與六位個人獲獎者的榮耀時刻。
.png)
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尹崇堯董事長:
感謝醫務社工深入困境的核心,支持病家看到新的可能性,改變生命,進而茁壯成為反饋社會的力量。
行政院陳時中政務委員肯定「南山醫務社工獎」讓社會看見醫務社工的價值。他分享道,醫療照護常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疾病治療有醫療團隊,「人的需要」則需靠醫務社工來支撐,協助病人與家屬解決難題,讓醫療照護更加完整。他向得獎者表達誠摯祝賀,也勉勵醫務社工繼續發揮助人專業精神,增進全民健康福祉。
.png)
行政院陳時中政務委員:
醫療照護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疾病治療有醫療團隊,「人的需要」則需靠醫務社工來支撐。
衛生福利部呂建德政務次長提到,醫務社工是健康臺灣的重要一環,憑藉專業與對全人健康的重視,協助病家面對複雜的醫療與社會挑戰,串連醫療、救助與社福資源,值得給予肯定;衛福部將持續完善制度,重視薪資待遇與工作安全,讓社工能安心久任,建構兼具韌性與溫度的社會安全網。
.png)
衛生福利部呂建德政務次長:
將持續完善制度,重視薪資待遇與工作安全,讓社工能安心久任,建構兼具韌性與溫度的社會安全網。
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尹崇堯董事長感謝醫務社工深入困境的核心,支持病家看見希望、改變生命,進而茁壯成為反饋社會的力量;他表示,將持續透過此獎項平台為醫務社工的工作權益與專業發展倡議發聲,並擴大關注身心健康與執業風險保障,致力成為醫務社工的後盾。面對社會結構與醫療照護環境的變化,尹董事長進一步指出,南山人壽致力推動永續健康,持續攜手醫院夥伴為消弭弱勢健康不平等、促進社會健康與韌性醫療共盡心力,期盼在公部門與民間力量齊心努力下,邁向健康臺灣的願景目標。
醫務社會工作協會宋賢儀理事長表達感謝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持續關注醫務社工,讓更多人看見專業價值,並感謝衛福部的支持,使醫院與社安網順利銜接,確保弱勢病患離院後仍能獲得照顧;更感謝全體醫務社工,即使人力有限,亦肩負起沉重責任,為病人與社區帶來溫暖。她並鼓勵社工們活成一道光,透過這道光陪伴病人與家屬,看見生命的韌性與希望,並期許隨著力量愈大承擔更重的責任,為醫療場域注入更多慈悲與關懷。
.png)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宋賢儀理事長:
醫務社工負重前行,期許隨著力量愈大承擔更重的責任,為醫療場域注入更多慈悲與關懷。
綜觀本屆團體組獲獎的醫務社工團隊,積極整合醫療照護及在地資源,降低就醫障礙、主動走入山地部落、投入災難應變社會工作,並建立無家者街頭醫療守護網,致力維護弱勢族群的健康照護權益;個人組獲獎的社工師們,在急診、兒少保護、脆弱家庭早療服務、創新志工服務及專科社工師訓練等方面,均展現卓越的推動成果。
串接醫療與社區
「路再遠也要把服務帶進去」
實踐醫療平權,不因地區、族群、宗教或社會階級而有差異,對醫務社工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信念。台北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吳芳茜主任提到,曾服務一名原本體重高達二八〇公斤的個案,他因肥胖問題,心情沮喪自卑,經醫護與社工長達五年多的照護,提供生活和手術醫療補助,健康減重至七〇多公斤,重拾家庭溫暖與自信,周末還去做志工。她表示,欣慰個案願意一起努力,從躲在角落的邊緣人轉變成能夠付出的人,這是從事醫務社會工作最大的意義,將持續「堅定初心,難行能行,為每個個案提燈照路,迎向希望」。
![]()
南山人壽長期推動醫療關懷計畫,和醫務社工合作弱勢病家關懷方案,並投入義工服務,一起為醫療場域注入更多溫暖。
無家者生病了該怎麼辦?能被政府、社會接住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蔡景耀院長提到十五年前啟動「臺北市無家者街頭醫療守護計劃」,當時無家者普遍被標籤為脫序與髒亂,醫務社工卻看見他們是最需要幫助的一群,偕同醫護團隊展現同理與接納,見證對街頭守護的堅持:「只要需要,我們都在。」社會工作課蔡宗達課長說,面對家庭關係疏離及社會異樣眼光的無家者,社工常是其心聲的代言人,因此在提供正向關懷、連結資源的同時,亦積極倡議及維護無家者的健康照護平等權益。
偏鄉部落地區的就醫可近性,是埔里基督教醫院長期關注議題,推動「好撒瑪利亞人計劃」四年來,主動深入偏鄉部落提供全方位關懷服務,協助改善生活與環境安全,降低受傷與疾病風險,實踐守護偏鄉弱勢的使命。社會工作室楊智凱主任提到,計畫核心精神是「走進去」,社工透過常態性家訪,建立信任關係,不僅是連結資源的橋梁,更是溫暖的陪伴者,多走一哩路,將全人關懷帶給部落居民,「如果他們無力走出來,就算路再遠,我們也要把服務帶進去。」
醫務社工的服務場域從醫院內擴及街頭、原鄉社區,串聯醫療與社福救助,照護弱勢及邊緣民眾的醫療健康與身心靈需求。
守護病弱兒少
往健康之路前進
每個新生寶寶的誕生都帶著父母的期盼,只是有些巴掌小天使身體健康還沒做好發育準備就急著來到這世界,新竹馬偕暨市立兒童醫院新生兒科陳政偉醫師談到,當醫護團隊努力穩定早產寶寶的生命徵象和醫療照護時,幸有社工師如神隊友用溫暖的專業,一起撐住守護早產兒家庭。社會服務課黃鈺婷課長分享,曾照顧一位六個月早產、體重六百克的巴掌仙子寶寶,因肺功能發育不全,一度命危,媽媽深陷自責。社工團隊先穩住家長的擔憂,並協助與醫療團隊溝通及連結出院後照護資源。經過團隊努力,孩子漸漸康復,現在已是個行動自如的活潑小朋友,團隊相信這家人將一起持續往健康之路前進。
同理傾聽與撫慰
讓新的生命活在愛他的人心中
器官捐贈過程充滿複雜情感,對於器捐家屬而言,同理、傾聽及發掘對方深層心理需求,往往比起醫療說明更為重要。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詹益聖副院長認為,器捐過程面對生命的無可挽回,社工不只要輔助說明,更要安撫親人家屬放下和安心,讓捐贈者生命的終結,因為無私大愛,轉化為另一個生命的延續。社會服務課賴慶芳課長提到曾服務一個家庭,高三孩子發生車禍腦部重創,團隊評估預後不佳,和孩子爸媽討論後,家長在不捨中決定放棄無效醫療,同意捐出器官。社工在過程中給予家人心理支持,為孩子舉辦畢業典禮,讓親友獲得撫慰,後來孩子捐出器官,幫助病患獲得新生,以新的生命方式,永遠活在愛他的人心中。
義大癌治療醫院的駱佳琦社工師分享,曾服務家人對器捐意見不一,發生嚴重衝突的服務案例,當時她尊重家屬的意願,積極協助家屬處理情緒和協調意見,獲得家人共識,圓滿捐出大愛,讓生死兩相安。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社會服務室黃惠玲主任分享,曾關懷一個活體器官移植個案,女兒捐肝救爸爸,但爸爸術後排斥過世,女兒認為若不是自己堅持要移植,爸爸不會這麼早走,因此背負著自責愧疚;社工安撫她,若能再一次選擇還是會選擇捐贈,相信爸爸會感謝妳為他做的一切;女兒聽後如釋重負,跟自己和解,懷抱著對爸爸的愛,繼續往後人生。
醫務社工發揮社會、心靈的專業價值,給予器官捐贈案家關懷,協調家人獲得共識,讓生死兩相安。
急時需要及時在
站在第一線溫暖守護
當災難事故發生時,醫護在第一線搶救生命,而醫務社工安撫緩解病家情緒、為傷病患日後的康復努力。花蓮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謝侑書主任提到,曾服務一位遭遇重大事故的小女孩親眼目睹妹妹罹難,自己也身受重傷,醒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社工透過藝術治療引導她敞開心房,並安排做心理諮商,一年後她與家人帶著感謝卡重返醫院,順利走出陰影。
在繁忙的醫療環境,醫務社工傾聽傷病患的需要、安撫情緒,解決住院期間困難,為病家的早日康復努力。
醫務社工在急診第一線服務,常面對家屬遇到親人處於生死關頭而驚慌崩潰狀況。花蓮慈濟醫院黃昱惠社工組長提到,曾關懷一個遭遇祝融災禍的弱勢案家,幼女傷重不治、父親悲痛欲絕,社工陪伴並協助醫療與喪葬資源,服務過程中,同理父親並給予情緒支持,陪伴度過喪親悲慟期。
在急診工作現場忙亂如陀螺,醫務社工又該如何因應急診第一線的工作繁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麥漢倫社工師分享,要先穩住好自身情緒,才能有力量幫助個案讓身體的傷獲得診療、心裡的傷被接住。
臺大醫院陳虹彣社工師提及,需要社工介入關懷的個案常有著難解的家庭與社會問題,面對病家困境,她認為須給予病家更深度的傾聽與理解,來為病家找出路、解決難題。
在緊張忙亂的醫療環境,常發生很多非單純醫療能解決的人性衝突和難題,而且也不是每個病家都能理解醫療團隊的處境,醫病溝通更形重要;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謝提諾護理長有感地說,幸好社工師總能很快現身,在關照到醫護人員需求的同時,更照顧到病家的需要,穩定他們的情緒、建立安全感,協助病家解決在院甚至出院後的困難;醫務社工的工作價值正如他所形容:「社工像是趕來為你撐傘的天使,支持我們安心做好醫療服務,陪伴病家走過風雨、迎接晴天。」
南山人壽長期推動醫療關懷計畫,和醫務社工合作弱勢病家關懷方案,並投入義工服務,一起為醫療場域注入更多溫暖。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