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在,眼前的林書豪從容自若。他之所以願意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是因為下定決心分享經過磨難試煉後終於找到的答案,一種善用影響力的方法:「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投資行為在追求資金報酬的同時,也能處理社會與環境上的難題。
林書豪揮動雙手加強語氣說:「我們要用資本、財富、投資來幫助他人。」
他說:「身為投資人,你還是想盡可能賺錢。就像是有兩個(損益表)底線:一方面要盡可能賺錢,另一方面也要盡可能幫助他人。兩件事不是互斥的,你兩件事都可以做。」
打從林書豪初出茅廬,剛被選進NBA,在勇士隊飯碗朝不保夕的時候,他就已經安排部分收入進行公益。除了幫自己還哈佛大學學貸、幫父母還債、讓兄弟上學外,「我最少會將10%的錢捐給教會或基金會……。當我意識到自己有更多錢,就知道這些財富可以拿來投資。用投資賺來的錢,繼續回饋。」
根據美國名人故事網「Wealthy Genius」2021年估算,林書豪的淨資產約4000萬美元,他逐年增加公益比例,即使用最保守方式「低估」,他至少投入了400萬美元在公益項目(包含基金會、慈善活動,以及影響力投資)。
「對籃球的愛,對人的愛,對家庭的愛,我想嘗試透過這些愛來發揮影響力。」他說,「我想……,重新定義愛。」
但是,對林書豪而言,「愛」和「影響力」並非一開始就能緊密聯繫在一起。
時間回到2012年,《時代》雜誌將林書豪選入「年度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列,還名列在百人之首。「林來瘋」讓23歲的林書豪得到了難以置信的影響力。然而,在成名背後,這卻成為林書豪要命的噩夢。社交軟體上充斥著崇拜、愛慕、不屑、憎惡或種族歧視,女粉絲甚至曾衝到他爸媽家瘋狂地往裡頭扔內褲示愛。
「當時我很害怕,身邊很多人都想利用我,把我當搖錢樹。」他繼續說,「很多我以為能相信的人,最後都背叛了我。所以當時我沒那麼關心自己的影響力,只是顧著搞懂究竟可以相信誰。」
「人們看到我賺很多錢、或將要賺很多錢,就紛紛想著要分一杯羹。」一切都亂了套,「有4到5年,我無法相信任何人……。很痛苦,再後來,開始麻木。」
在「林來瘋」那段低潮,林書豪懷疑一切,懷疑自己是否能影響其他人的說法,懷疑別人是否對自己圖謀不軌。但是,「經過時間,你會開始能夠慢慢地去感謝那些你過去無法感謝的、生命中的小事。」他輕笑,「逐漸療傷,我跟一些人斷聯,但也跟其他人修復關係,並且對這些事心懷感激。」這時候,林書豪也逐漸想起過去的一些起心動念,他不是想抗拒他人,而是想幫助他人。
林書豪說:「我們有幾個首要目標。第一是找到想要散播愛的企業,像我們提到的教育、醫療、心理健康服務,提供機會與平等給下一代的小孩、下一代的創業者,這是一種散播愛給人們的方式。」
經過5年對自我、對名聲、對信任的掙扎,終於,他不再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選擇去關注他人。林書豪再次了解到:「我們都需要幫助,但也都有機會去幫助他人。這是我希望確保自己一直能做的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今周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