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資源已透支!循環經濟勢在必行
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近日在網路訪談節目「決策現場」指出,今年的「地球超載日」已提前到7月24日,代表我們已提前耗盡地球一年可再生的資源,現在是「負債中」正在消耗下一代資源。面對氣候變遷與環境資源消耗,除了能源議題,減少物料使用和推動循環經濟亦是關鍵解方。
台灣過去在資源回收方面表現優異,但單純回收已不足以因應環境挑戰。賴瑩瑩表示,回收後的下一步至關重要,而「循環經濟」就是強調將回收物品轉化為再生材料,用於製造新產品。例如,寶特瓶回收後變成再生料,可再製成衣服,就形成循環經濟,把破過去只能一次性使用的線性經濟。
但要改變產業慣有的生產模式,並不容易。賴瑩瑩表示,循環署因此成立「8+N聯盟」,涵蓋塑膠、紡織、營建、電子等八大重點產業,建立政府與產業的對話平台,期透過公私協力讓資源循環產業更有效的鏈結。
循環署也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舊空軍總司令部)設立全台首座「循環再設計中心」,作為產業交流與循環產品推廣基地,並定期舉辦展覽,串聯產業、設計與消費,讓更多企業與民眾了解並參與循環經濟。
科技、生活雙管齊下!循環經濟落地需要找到新玩法
「科技創新也是推動循環經濟的重要關鍵。」賴瑩瑩表示,為鼓勵企業運用科技加速循環經濟,每年提供一億元經費支持新創計畫。另外,目前正在修法階段的「資源循環推動法」,也會提供「蘿蔔」輔導及獎勵產業轉型,並納入「監理沙盒計畫」允許創新方案能在排除嚴格法規下進行試驗,並提供土地、融資等支持措施。
同時,賴瑩瑩也提出生活面向的資源循環策略,例如建國花市推出三段式「花型環保袋」租借服務,鼓勵民眾自備環保袋或二手袋至友善攤商消費並累積環保點數;與職棒聯盟合作,推廣循環杯租借、飲料容器分類回收,並鼓勵球員用品再利用或使用再生材料;針對網購與外送包裝問題,則推動輕量化包裝、可回收包材,以及建立循環袋回收點,結合科技降低回收成本,減少一次性使用。
賴瑩瑩表示,更好的循環方式是「你不要的東西,變成我要的東西」,例如「贈物網」平台成立17年,每月促成12萬件、每天700多件物品的免費贈送,有效避免物品成為垃圾。希望透過政策、科技與生活面向的多管齊下,讓台灣朝向真正的循環經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