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聖露西亞位於加勒比海,是台灣邦交國,面積僅有616平方公里,約為半個桃園大小。黃小莫形容這裡是個繁榮的觀光島,在美國東部的冬季,許多遊客來此避寒,當地還擁有奢華的度假飯店。
黃小莫這次選擇前往聖露西亞,除想踩點中南美洲外,也因海島國家讓熱愛海洋的她,可隨時走向大海、擁抱海洋。聖露西亞雖不大,四周海景卻有不同風貌,特別是西側的加勒比海相當平靜,還有金黃色沙灘。
▲加勒比海典型印象-蔚藍大海和金黃沙灘
英法文化融合的加勒比海小島
出發前黃小莫對於加勒比海印象就是海盜文化,但聖露西亞卻沒有相關記載,不過它的歷史充滿殖民痕跡,早期從非洲引進黑奴,曾是英國和法國爭奪之地,因此官方語言是英語,招牌是法語,還有源自法國的克里歐語(Creole)。
國旗上也反映了這種文化的融合,聖路西亞國旗以藍色為底,象徵海洋,黃色象徵陽光,上有一鑲白邊的黑色箭頭,代表種族和諧,以黑人文化為主體,中間的三角形則是獲世界遺產的大小筆桶(Piton)山。
筆桶山雖非聖露西亞最高峰,但因顯眼所以具代表性,黃小莫分享,她曾至附近海域潛水,看到台灣少見的海草床,且游出去不到十公尺就有大陡坡,讓她相當興奮。
▲世界遺產-Piton山
不過由於整個島嶼多山崎嶇,陸地交通困難且道路狹窄,島上無環島公路,若要前往隔壁城市,可能需越過兩座山。但當地路人最大,即使駕駛全速飆車,在看到人和牛通過時,都會緊急煞車。
「那邊的人會將牛放養在路上任意遊走吃草,牠們完全不怕車子!」黃小莫說道。
▲聖露西亞陸上風情-牛過馬路
30年歷史海洋保護區 魚多珊瑚卻不佳
聖露西亞多數居民以捕魚為生,早在30年前,他們就深感漁業資源越來越匱乏,當時政府便設立SMMA海洋保護區,以分區利用方式保護海洋生態,禁止大家捕撈保護區生物,但若有外溢效應游出該區域,則可自由捕撈。
「保護區內有很多石斑魚,還有一窩一窩的龍蝦!不過由於全球暖化,珊瑚狀況並不好。」
黃小莫在保護區內潛水時觀察到,儘管這個保護區在早期取得一些成果,但隨觀光業蓬勃,仍面臨許多挑戰。她發現海上監督人力不足,外國遊客伸手抓龍蝦,潛水導遊即使氣憤,也不敢出言禁止。
▲SMMA海洋保護區內的龍蝦
岸邊居民環境意識高 以廢紙做包包
雖為開發中國家,但部分民眾已有環境意識,尤其住在岸邊的居民,深感海岸線越發接近陸地。
黃小莫在臺露夥伴關係商展中認識一名漁村老師,由於當地的回收系統不完善,許多可回收的廢棄物最終都被丟棄,這位老師利用廢紙製作手工藝品,並教導當地的媽媽們製作販售,這些行動不僅是環保的表現,也為社區帶來經濟收益。
▲海島危機-海岸侵蝕
▲廢紙製作的手工藝品
黃小莫在短短一年半內,先後造訪了挪威、南非和聖路西亞。這些不同國家讓她體會到各地文化差異,每一次的旅行都帶給她自我成長契機。更多內容歡迎收聽《自綠生活Action Go!》https://reurl.cc/zqY5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