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全球碳預算》2024碳排創新高!台灣想實現減量目標還需200年

全球碳預算》2024碳排創新高!台灣想實現減量目標還需200年
撰文: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11-14

根據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國際科學家網絡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24年排放量預計將達到416億噸二氧化碳,比2023年的406億噸高出2%,其中地球暖化的石油、天然氣與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年創下新高,顯示世界「沒有跡象」在按照計畫逐步擺脫化石燃料。

專家:「沒有跡象」世界正擺脫化石燃料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截取報告關鍵重點並指出,儘管潔淨能源取得了進展,自2021年疫情結束後,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成長

 

科學家預計,2024年全球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排放量將增加0.8%,達到374億噸二氧化碳。其中印度、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排放總量增加,而歐盟和美國的排放量減少。

 

科學家預計,2024年全球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排放量將增加0.8%,達到374億噸二氧化碳。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印度碳排年增4.6% 歐美再生能源發展強勁

 

細看不同國家的碳排放量。報告指出,印度將2024年碳排放量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佔全球總排放8%),預計將比2023年增加4.6%。其中煤炭排放增加4.5%、石油增加3.6%、天然氣增加11.8%。

 

分析指出,由於印度經濟及基礎建設的快速成長,電力需求增幅已超越新設再生能源發展。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佔總排放量32%,預計2024年排放量將比去年微幅上升0.2%。從細項來看,煤炭排放量增加0.3%,天然氣增加8%,但石油減少0.8%,水泥更大幅下降8.1%。分析指出,中國工業及家庭用電需求維持強勁,加上電動車市場趨於穩定,石油排放可能已達頂峰。

 

而美國和歐盟則合計佔全球排放20%,2024年預計將減少分別0.6%和3.8%。美國煤炭排放量減少3.5%、石油減少0.7%、水泥減少5.8%;歐盟表現更為突出,預計2024年排放量將減少3.8%,其中煤炭大幅減少15.8%、天然氣減少1.3%、水泥減少3.5%。報告指出,再生能源的強勁發展,是歐美國家減排的主因。

 

全球大部分國家於2024年的碳排放量都呈現趨勢,其中印度更是大增4.6%,而美國和歐盟則有所下降。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此外,報告也指出,過去十年(2014-2023年)已有22個國家成功減少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OECD國家表現較佳,化石燃料碳排放量平均每年下降1.2%,且過去十年的平均年增率降至0.6%,遠低於前十年的2.4%。

 

然而,全球碳排情勢依然嚴峻。2024年總排放量上升,主要是因為土地利用改變所致,特別是南美地區的毀林、森林退化,以及受聖嬰現象影響引發的森林大火。

 

過去十年中,化石燃料每年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億噸)完全被土地利用改變所增加的排放量(同樣約2億噸)抵消。

 

巴西、印尼和剛果民主共和國貢獻了全球土地利用淨排放的約6成。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專家:按目前減碳速度,台灣實現減量目標還需200年

 

對此,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暨中央研究院院士陳鎮東指出,根據2024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顯示,台灣在2005年的總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億9千1百萬噸,到了2022年僅降至2億8千6百萬噸,年均降幅僅0.11%。依過去17年我國的平均碳排放降幅,台灣要達到2022年所訂定的2030年減量目標,還需要長達兩百多年時間。

 

台灣於2015年提出「國家自定貢獻」,承諾2030年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2005年減少20%,並在2022年將目標提高到24±1%。然而,能源部門貢獻了全國91%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發電又為大宗。在目前發電結構中,昂貴且易受封鎖的天然氣占發電比例達五成,不易控制空污的燃煤占比亦超過三成。

 

且日前通過的低碳費對徵收對象恐怕不痛不癢,卻還有部份業者聲稱這是在逼產業出走。但實際上對徵收對象的影響可能相當有限。他提醒,歐盟已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對進口的高碳排放產品徵收碳稅。若台灣產品在本地未繳納足額碳稅(費),出口到歐盟時將被加收差額。

 

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永續心與評估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黃泓維則進一步指出,台灣近年的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呈現成長態勢,雖有趨緩跡象,但未能如歐洲展現明確的下降趨勢,距離減碳目標仍有相當差距。

 

黃泓維表示,儘管台灣即將開始實施碳費徵收,但政府尚未正式評估剩餘可排放的溫室氣體當量,也未建立明確的部門分配機制。他指出,建立碳預算制度需要考慮多個關鍵因素,包括:

 

1. 控制升溫目標為何?控制升溫的目標溫度越高,剩餘可排放量越多。

2. 尺度問題,全球升溫的控制對應的是全球剩餘量,臺灣不能一體適用,需要降尺度,或者說是全球剩餘排放量可分配多少給臺灣。

3. 分配問題牽涉到道德與政治層面,這之中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分配準則,像是依平等原則,人人均分剩餘排放排放量;依照現況排放量分配剩餘額度;或依其他較為複雜的考量因素,如經濟發展、減碳能力等等。不同準則的問題各有不同。

 

針對台灣是否應制定與落實更具雄心的目標。黃泓維則認為,制定更雄心的目標實質意義不大,即使通過入法,其意義主要還是政治上,而不是真正的減碳績效。

 

因此,現階段應關注的,不是喊減碳目標,而是監督是否真正能夠落實減碳。這兩年,企業界因漂綠議題而開始監督企業是否真實落實減碳目標,而不是只喊出不切實際的目標。

 

全球碳預算告急!6年內恐突破1.5度門檻

 

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李堅明則指出,2024年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已達422.5ppm,較工業化前水準上升52%,而控制全球溫升攝氏1.5度的濃度上限為430ppm。以過去十年全球平均每年增加2.46ppm的速度來看,未來4-6年內將有超過50%的機率透支控制溫升1.5度的碳預算。

 

儘管據2024年全球碳預算報告顯示,雖然過去十年已有22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成功實現經濟成長與二氧化碳排放脫鉤,但中國、印度等大多數國家仍面臨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同步增長的困境,導致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持續攀升。

 

李堅明強調,國家與企業都需要制定符合1.5度目標的減排規劃,如2030年減排43%、2035年減排60%等。政府應協助企業參與國際減碳合作,降低減碳成本;企業則需加強產品碳足跡管理,爭取供應鏈訂單,並將減碳成果轉換為碳權價值,藉此提升在全球淨零競賽中的競爭優勢。

 

※本文整理轉載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原文1:「2024全球碳預算」關鍵訊息中文翻譯原文2:「2024全球碳預算」專家意見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