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美國國慶日當天,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簽署國會通過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當作送給美國的生日大禮,「這項法案將讓美國像火箭一樣起飛!」他說。
這項長達近9百頁的法案,內容涵蓋個人及企業減稅措施、終止再生能源優惠、削減醫療及社福支出、調高聯邦政府舉債上限等層面,在眾議院歷經超過7小時辯論,最終以218票贊成、214票反對的些微差距驚險通過。
經參眾兩院修正通過的版本,除了將川普在2017年推出、原訂於今年底落日的減稅政策,效期改為永久以外,法案還同時加碼擴大企業投資優惠、加強石化業補貼。這項將加劇美國赤字的法案,被外媒評論是徹底實現川普意志。
美國眾議院議長強生(Mike Johnson)也說,《大而美法案》將複製川普第一任期的成功、讓美國成為最偉大的經濟體,「不過,這次要執行得更徹底。」
赴美設廠 享企業租稅優惠
儘管《大而美法案》的多數影響在於美國內政,但其中協助川普兌現「製造業重返美國」支票的企業租稅優惠條文,對有意赴美設廠的台灣企業來說,確實捎來一些好消息,預期能帶來利多。
根據法案,企業在今年1月19日後添購的設備或資產,支出可全額折舊;自2022年起在美國本土投入的研發支出,也可於發生年度全額扣抵。
資誠美國業務負責人蘇宥人解釋,法案適用於美國「國內」公司,因此受惠對象將是在美國設廠、設立研發中心的台灣企業。
不過,魔鬼藏在細節裡,台商能否真正享受優惠,還須觀察。蘇宥人進一步分析,台灣企業雖然會在美國進行研發,但智慧財產權可能登記在台灣,如此一來是否符合「美國本土研發」定義,仍有待美國政府釐清。
關於招商優惠的另一重點,則是將半導體等先進製造業的投資稅額抵免從25%提升至35%。這項條款僅適用於2026年底前的投資案,顯然是因為川普期待企業「加速」來美投資,但對台灣企業來說,就必須與時間賽跑。
蘇宥人提醒,與其他國家相比,在美國設廠的整體成本仍偏高,短期租稅優惠是否等於長期競爭優勢,企業赴美前仍應務實評估規畫。
而正考慮赴美的台企或許也還在觀望:川普為了振興美國製造業,是否還會祭出下一階段的招商優惠?
相較於「大而美」主要聚焦美國國內,蘇宥人認為,今年初美國眾議院通過、接下來將交由參議院審議的《台美類租稅協定》,主要可避免台美雙重課稅,是台商更要關注的議題。若能順利通過,將有助於減輕台灣企業的經營成本,這才是美國真正能送給台灣的一份大禮。
蘇宥人舉例,目前美國的股利扣繳稅額高達30%,也就是台灣企業若想把美國子公司的盈餘,匯回台灣分配給國內股東時,要先被扣掉3成稅金,「這個額度通常讓台商無法承擔,錢根本匯不回來。」
根據眾議院通過版本,股利稅額有望降到10%。蘇宥人觀察,目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正準備赴美,初期投資可能先歷經虧損,還感受不到扣繳稅額的嚴重性;但設廠3到5年後,當台商開始賺錢,若能有這些稅收減免,對台商而言是實質長期利多。
全新思惟 應認真打正規戰
面對川普帶來的不穩定局勢,時而祭出關稅威嚇、時而拋出優惠,讓企業看得眼花撩亂,專家則建議以全新作戰思惟因應。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營運長林永智觀察,過去台商面對中國、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多是看到有利可圖就快速在當地成立公司,他形容這樣的做法,就像以非正規、小規模的「游擊隊」伺機攻入市場,登陸建立「灘頭堡」後,再讓母集團、供應大廠等正式部隊大舉占領。
「但面對美國市場,企業必須認真打一場『正規戰』。」林永智說,企業應從供應鏈高度擬定「前線戰術」、準備「後勤糧草」等完整計畫,再決定是否登陸。畢竟,美國的勞工文化、語言隔閡,對台灣幹部仍是挑戰之外,美國的法規複雜且執法嚴格,他認為,個別企業若貿然派出「游擊隊」試水溫,可能先觸法遭罰或踩紅線。
林永智建議,企業要先了解自己在美國市場及供應鏈的角色,例如中型企業作為半導體供應商,不一定要隨大廠進軍美國,而是思考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助攻」。整個供應鏈也可藉此討論價格、物流成本的合理負擔機制。
▲《大而美法案》提高先進製造業的稅收抵免、獎勵研發,有望減輕台積電赴美設廠的成本。圖為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攝影/陳睿緯)
綠能轉彎 不削弱減碳趨勢
除了向全球企業招手,《大而美法案》另一個備受矚目、同時也將牽動全球與台灣的焦點,就是大幅刪減綠色能源補貼。此舉意味著全盤推翻拜登政府政策,讓美國能源政策180度大轉彎。
2022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拜登政府為了對抗氣候變遷及通膨惡化而推出的《降低通膨法案》(IRA)。這部預算4370億美元、號稱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氣候因應計畫,其中有超過八成經費用於減碳,包括電動車、太陽能、節能家電等補貼;以及透過綠色投資推動淨零轉型,這也是目前台灣環境部「綠色成長基金」的重要參考依據。
但這套政策實施不到3年,就被川普按下歸零鍵。甫通過的《大而美法案》,直接刪除電動車、潔淨能源等稅收優惠,還反過頭來擴大對石油及天然氣業者的補貼,對美國再生能源發展造成嚴重衝擊。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美國綠能產業接下來的發展動力,只剩下州層級政策,以及企業的RE100(國際再生能源倡議)承諾。他引述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預估,川普此舉將讓美國2035年的再生能源占比,從50%降至25%;美國從2005到2035年的減碳幅度,也將從44%銳減至25%。
儘管美國淨零政策遇逆風,但布局綠能產業的台灣企業,目前也不必過度擔憂。
「川普政策並未具國際擴散性。」趙家緯分析,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全球能源投資報告,2024年全球能源總投資金額約3兆美元,其中已有兩兆美元為潔淨能源,化石燃料僅1兆美元,且兩者差距仍持續擴大,顯見能源市場已徹底質變,不會因為川普政策就回歸往日光景。
此外,在規模兩兆美元的全球潔淨能源投資當中,美國的投資額原本就僅占15%,只要歐盟、中國等重要國家仍堅持減碳目標,綠能產業不至於出現萎縮。
尤其,再生能源仍是填補AI產業電力缺口的關鍵拼圖。趙家緯指出,儘管美國大舉開採阿拉斯加天然氣,但最快也要2030年之後才能供氣,這段期間,仍需要太陽能、風力、儲能等再生能源補位。因此從全球減碳趨勢,以及業界務實考量來看,企業不會輕易放棄再生能源投資。
川普政府試圖用包山包海的《大而美法案》,一口氣滿足所有的政治目標,台灣企業看似也從中獲得相當優惠,但面對多變的川普與美國政局,台商若想在美國安穩落地、長期發展,仍需有綜觀全局的戰略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