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南極遊客暴增,「再不去就要消失」末日旅遊行程,加速脆弱生態滅亡…還是想去,怎麼辦?

南極遊客暴增,「再不去就要消失」末日旅遊行程,加速脆弱生態滅亡…還是想去,怎麼辦?
撰文: 台達電低碳生活部落格/李昱德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Pixabay 日期:2024-07-15

隨著氣候變遷惡化,融化的高山冰川、消失的北極海冰、被野火燒掉的森林,以及海水淹沒的太平洋小島越來越多,一些過去被譽為獨特美景的自然景致日漸消失,人們想趁景觀還在時親眼見識的想法,讓「末日旅遊」開始興起,卻也讓這些原本就脆弱的景觀陷入更加窘困的局面。

以「再不去就要消失」為賣點 脆弱景區更受遊客暴增衝擊

 

雖然中文譯為「末日旅遊」聽起來很嚇人,其實從英文原意來看,更準確的翻譯應該是「最後機會旅遊」(Last chance tourism)。不過,對於這些原生景觀和獨特生物來說,由於遊客大量增加,「末日」似乎也是近在眼前。

 

Last chance tourism這種旅遊形式,早在2010年就已經有研究提及,2017年至2018年間亦出現類似的「滅絕旅遊」(Extinction tourism),以即將消失的野生動植物為賣點,兩者性質相似,都是主打「現在不看以後就看不到了」。

 

其實,不只自然景觀與生物,熱門的旅遊景點中,除了南北極、大堡礁和各地的冰山、冰川以外,還有因海平面上升而可能被淹沒的威尼斯、酸雨加劇破壞程度的泰姬瑪哈陵和雅典神廟,以及因更熱、更濕而導致壁畫更容易剝落、洞窟更容易坍塌的敦煌莫高窟等人文景觀。

 

因為狀況惡化及隨時可能消失,全世界的旅人紛紛湧入環境本身就很脆弱的地區,無論是超出環境負荷還是大量人潮帶來的污染及垃圾,反而都加速了世界級景觀消失的可能性。

 

澳洲的大堡礁因為氣候變遷造成海水升溫而面積大幅縮減,是末日旅遊熱門的景點之一。圖片來源:Pixabay

 

南極旅客暴增 北極船舶噪音影響獨角鯨

 

據國際南極旅遊經營者協會(IAATO)統計,過去10年內前往南極旅行的遊客暴增,2019年至2020年間遊客已多達7.4萬人。不過根據2022年的一份研究,每一名搭船前往南極的遊客,其單次旅遊就可以產生介於3.2噸至4.1噸的碳排放量,這已超過歐盟等先進經濟體居民人均年排放量(約6噸)的一半,將所有旅客的碳排相加後的數字更是可觀。

 

南極等地區成為「消失中景點」的最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所造成的全球氣溫上升,而碳排放量的增加將加速此一過程;除此之外,南極洲生態環境脆弱,由人類活動增加帶來、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黑色碳足跡」(black carbon footprint)會使冰雪顏色加深,進一步塑造容易融雪的環境。

 

另一方面,船舶的人造光源和產生的水下噪音也會影響海洋生態。非政府組織「乾淨北極聯盟」(Clean Arctic Alliance)顧問鄧布里(Andrew Dumbrille)指出,比起溫帶地區的水體,聲音在北極的水體中傳遞得更遠,從而導致獨角鯨等當地生物的遷徙活動受到影響。

 

荷蘭布雷達大學(Breda University)永續、旅遊及運輸中心(Centre for Sustainability, Tourism and Transport)資深研究員Eke Eijgelaar接受亞洲氣候影響追蹤組織(Climate Impacts Tracker Asia)訪問時指出,雖然許多產業正在試圖減少自己的碳排量,旅遊產業的碳排量卻因為運量提升而仍持續上升,「末日旅遊」只會讓旅遊業與氣候目標更為背道而馳。

 

讓當地社群協助推動生態旅遊,也是改善環境的重要環節。圖片來源:Pixabay

 

「最後機會」成定局? 扭轉命運掌握在你我旅人手中

 

事實上,部分專家認為,「最後機會」的說法彷彿早已認定這些景觀與生物逃不過消失的命運。大量觀光客湧入雖然帶來更多的碳排放、污染還有噪音、垃圾等附加問題,且確實正在進一步將這些亟待保護的景點推向真正的消亡,但透過政策改變與實質作為,我們還有挽回的餘地。

 

各地政府和國際機構正試圖在這些地區建立更嚴謹的管制措施,像是限制旅客數量、修訂法規控管旅遊業者,以及鼓勵更融入自然的綠色旅遊,或是與當地社群配合的旅遊形式,除了將外來客的衝擊降低外,一方面也給予在地人動機去保護能夠持續帶來收入的特殊景觀。

 

以亞馬遜雨林來說,生態旅遊計畫讓當地人擔任嚮導,在帶領遊覽的過程中分享他們所傳承的自然知識,這不只有助遊客充分了解當地環境,也讓地方社群獲得穩定收入;另一方面,提倡復育、造林的「再生式旅遊」(regenerative travel)則讓旅客參與惡化環境的改善過程,這在非洲已有充分實踐。

 

於此同時,各界也要注意因應措施有沒有經過通盤的考量,像是澳洲的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為保護因觀光客任意攀登的世界遺產艾爾斯岩,宣布將於2019年全面禁止攀登,此舉導致大量觀光客在禁令生效前蜂擁前往,最後帶來更嚴重的環境問題。

 

只是到頭來,無論配套措施再怎麼完備,最重要的仍然是教育及鼓勵環境保護的意識,以促使旅客自律,而在類似的旅遊型態持續存在的情況下,如何讓遊客了解實際狀況後願意更注重環境議題,甚至成為投身保護的行動者,也是值得留意的可能方案。

 

參考資料

The Week(2024年3月7日),Why last-chance tourism is the latest controversial travel trend

Greenly Institute(2024年4月12日),What is last chance tourism?

Climate Impacts Tracker Asia(2024年3月25日),How Last Chance Tourism Kills Imperiled Destinations

The Guardian(2024年3月8日),Environmental row over ‘last chance tourism’ in Canada’s melting Arctic

Getaway(2024年5月23日),Top destinations that are vanishing

Adventure Collection blog, EXTINCTION TOURISM: SEEING WILD ANIMALS BEFORE THEY’RE GONE

 

本文獲《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授權轉載,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