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AI高耗能,Google、微軟碳排不減反升…Google宣布放棄碳中和、微軟買碳捕捉碳權自保

AI高耗能,Google、微軟碳排不減反升…Google宣布放棄碳中和、微軟買碳捕捉碳權自保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7-12

Google、微軟等科技巨頭投資數百億美元大力發展 AI,是否會衝擊淨零碳排目標?根據Google最新發布的環境報告指出,自2019年以來碳排放量近 50%,致使2030年淨零碳排目標遭到質疑。

Google放棄碳中和承諾

 

Google在上周(3日)發布最新的2024年環境報告指出,由於AI帶來的超高耗能,Google自2019年以來碳排放量激增48%,2023全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43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

 

報告指出,2023年,Google資料中心的耗電量增加17%,約占全球資料中心電力消耗的7-10%,其主因是近期為發展高耗能的AI系統和供應鏈排放增加。

 

由於AI帶來的超高耗能,Google自2019年以來碳排放量激增48%,2023全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430萬公噸CO2e。圖片來源:《Google 2024年環境報告書》

 

為此,Google放棄持續了17年的碳中和承諾,表示2023年起已不再維持「營運碳中和」,停止大規模碳抵換策略,改為專注在203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

 

碳中和、淨零排放的區別在於,「碳中和」指的是透過種樹、購買碳權等碳移除活動來抵消或中和掉排放量,不一定需要從源頭減少排放。而「淨零排放」會先盡可能從源頭減少排放,再透過碳移除活動抵消任何剩餘的排放。

 

2023年開始,Google不再維持營運碳中和。圖片來源:《Google 2024年環境報告書》

 

微軟向西方石油買50萬噸碳權

 

與此同時,微軟也在近期宣布,與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旗下的碳捕捉公司1PointFive購買碳權。

 

早在5月微軟就在其2024年永續發展報告中指出,為提高AI技術應用,近年來建造了多所資料中心,才會導致微軟相比2020年,2023年的排放量增加了 29.1%。(延伸閱讀:微軟最新永續報告書「碳排不減反增」,2030負碳排承諾挑戰,該如何帶動供應商脫碳?

 

根據協議內容,微軟將在6年內購買50萬噸碳權,以實現2030年碳中和的目標。據悉,這項協議是直接空氣捕捉(DAC)產生碳權迄今最大筆的採購交易。

 

西方石油希望未來十年再打造99座類似設施,預計未來將能夠以每噸125至200美元的成本捕捉碳,但根據標普全球近期估算,現今DAC的成本,仍維持每噸約800至1,200美元的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購買碳權是金融和科技公司經常用來抵消自身對環境影響最直接和便捷的方式之一。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大型科技公司的加入,碳抵換的策略近年來受到批評,部分氣候科學家認為一旦溫室氣體產生了就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直接空氣捕獲技術能直接從空氣中移除二氧化碳,藉由使用液態或是固態捕捉劑,將通過機器的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攔截並儲存下來。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什麼是碳抵換?

 

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普華永道 (PwC,台譯資誠) 在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碳抵換有望成為氣候行動的「新貨幣」。同時,摩根士丹利也預計到2030年碳抵換市場將增長到1000億美元。

 

碳抵換(Carbon Offset):

 

一種經過政府或獨立認證機構認可的環保機制。開發商透過實施特定專案,如植樹造林、應用碳捕捉技術或固碳等方式,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進而獲得減碳額度。而企業可以通過資助或購買這些專案所產生的碳權,抵消自身的碳排放。當企業的碳排放完全被抵消時,便可宣稱達成碳中和目標。

 

根據The Fintech Times的報導,全球首家擁有碳抵換資產負債表的保險公司CarbonPool首席運營官Nandini Wilcke表示,碳抵換市場對環境有重大貢獻,它「可以幫助遏制正在破壞我們森林和氣候的砍伐行為。」

 

Nandini Wilcke指出,「Google最近宣布專門購買碳抵換額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預期碳抵換將成為市場主導,無論是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還是技術型解決(如DAC)方案,市場規模都將擴大。」

 

但Nandini Wilcke也強調,就算是「盡責查證(due diligence)也難以保證專案免受各種自然和人為危害的影響,這些危害可能導致專案的碳權(carbon credits)額度產出不足,或已發行的信用額度發生『逆轉』,如因某些原因(如野火)重新釋放回大氣中。」

 

植樹造林固定下來的碳,可能會因森林大火而將碳重新釋放回大氣中。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AI發展有助於減排?

 

針對企業面臨的AI發展與減碳兩難,企業顧問公司Silicon Foundry的合夥人Erik Terjesen指出,「企業開始關注AI增長帶來的額外能源消耗問題,這是一個正面的跡象。雖然短期內碳抵換有助於緩解問題」,但隨著複雜AI模型使用的快速增長,碳抵換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永久方案。

 

他指出,問題本身可能就蘊含著解決方案,「如果應用得當,生成式 AI 在降低能源消耗、優化能源生產和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如分析氣象數據,以更準確地預測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根據即時數據進行電網調度,以及利用AI預測來減少可再生能源設備的停機時間。」

 

碳抵換真的能解決氣候危機嗎?

 

顯然,Nandini Wilcke和Erik Terjesen的說法回應了專家們對碳抵換技術的擔憂。彭博社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碳抵換技術實際上並不能顯著減少排放,也無法扭轉排放物在大氣中造成的損害。此外,也有研究甚至指出,碳捕捉設備在運作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捕捉的量還要多。

 

綠色和平組織表示,面對日益緊迫的氣候危機,許多碳抵換專案不僅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產生實質效果,並且碳抵換機制缺乏統一標準和透明度,使得許多專案的實際減排效果難以準確評估和驗證,甚至有協助企業漂綠的嫌疑。

 

綠色和平組織還指出,過度依賴碳抵換可能會分散對直接減排的注意力,延緩必要的能源轉型。

 

碳抵換讓污染者能輕易宣稱環保成就,無需設法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或改變其核心業務模式。某些碳抵消專案如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植樹造林計劃,也可能對當地社區、原住民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引發新的環境和社會問題。

 

因此,他們呼籲應該將重點放在直接減少碳排放上,特別是加速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才能有效應對氣候危機,而不是依賴可能帶來虛假安全感的碳抵換方案。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