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如何賺森林碳匯》永續森林經營怎麼做?從育苗到造林,林業專家手把手不藏私教學

如何賺森林碳匯》永續森林經營怎麼做?從育苗到造林,林業專家手把手不藏私教學
撰文: 斯創教育工作群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6-26

永續的森林經營作法不會像世紀帝國遊戲中的村民一樣只砍不種,而是從採種、育苗、造林、撫育、伐採、製材、加工、產品等一系列的生產迴圈中不斷循環,舉凡大機具操作到小鏈鋸使用,以及細微的種子分類處理等,每個環節都必須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上述的一切,我們都能統稱為「林業」

永續森林經營/永續林業要談的細節很多,斯創將從一直關注的永續森林經營談起,不藏私完整開箱各個步驟,帶著大家促咪看門道!讓我們在關心淨零排放議題的同時,能更清楚知道永續林業扮演的角色與貢獻。

森林經營,有趣又永續

 

上篇文章中,我們認識到林業生產循環的第一個步驟:採種。這些從森林裡的母樹上好不容易取得的珍貴種子在被處理後,依照不同的需求好好地儲藏起來。

 

像是全球以保種為主的1,700多座種子銀行,處理好的種子大部分會被送到冷凍庫長期保存,提供研究和保育使用。但對以生產林木資源為目標的人工林來說,種子們不能當睡美人睡上數十載,眼前可是有著生產循環的任務等著它們輪番上陣執行

 

從種子階段被喚醒的小苗們,在溫室裡被細心照料著。通常小苗會先在溫室住一段時間,裡頭的溫度、濕度、光度、通風與否都受到精密監測與控制,透過風扇和灑水系統設備,將室內環境調控在最適合小苗生長的狀態,如同小苗的嬰兒保溫箱。

 

小苗們在離開溫室後接著則被移到「健化區」。除了要適應風雨外,在沒有下雨的日子裡再也沒有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服務。

 

不但施肥和灑水的頻率降低,也保持低度的除草與病蟲害管理,讓小苗經歷減水及耐熱測試,逐漸適應有著更多變數的戶外環境,最後將生長不好的苗木進行人工挑選淘汰,一步步為重返山林做足準備,迎接真正的震撼教育。

 

【育苗容器大不同】

 

 

育苗這個階段,因為林業經營需求不同,使用的育苗容器上也可簡單分成兩大類:袋苗和穴植管。

 

袋苗

 

大家逛過假日花市嗎?在各地花市裡,我們很容易看到底部包覆著黑色塑膠布或黑色軟盆的「袋苗」。

 

袋苗尺寸和重量因樹種而異,而容器越大,苗木搬運越困難,因此造林使用的樹苗容器通常不需要太大,小苗根部有一定程度的土壤包覆,所以保水性高,雖然黑色塑膠布材質輕薄,但只能單次使用無法回收。

 

山上的造林作業往往受天候或其他因素的影響,無法短時間內完成大批苗木的種植,於是保水性高又耐放的袋苗是理想的選擇。

 

穴植管

 

「穴植管」在一般花市相對不常見,它是一種硬材質的容器。穴植管容器能重複使用,體積更是縮小到袋苗的四分之一,基於這些特性,不論是苗圃育苗階段或後續的造林作業,都能因為穴植管輕便的優勢大幅提升效率。

 

不過穴植管的苗木基本上處於接近裸根的狀態,必須在連日降雨過後迅速種回森林中才有可能提高存活率,是一種更加看老天爺臉色吃飯的作法。

 

好比今年(2023年)9月重創恆春半島的小犬颱風搖著尾巴離臺後,屏東永在林業的工班們也得在修復家園的同時,趕忙上山種下小苗,不放過一絲老天爺猛烈澆灌森林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如何賺森林碳匯》蘋果也重視的永續森林經營,從育種學起!不藏私教學一次看

 

【如同山羊般的身手~造林】

 

小樹苗在苗圃度過健化期後,就要準備運至林場種在土地裡,接受真正的林地洗禮!為了提高樹苗的存活率,林農通常會選擇雨季進行造林,讓樹苗更容易存活,(畢竟林場裡沒有裝設水龍頭可自由取水)。

 

以位在北部地區的永泰林場而言,適合造林的季節是每年的10月至隔年3月;位在南部地區的永在林場,則在每年夏日雨季造林。

 

在開始進行造林前,林場的土地是需要先經過一番整理的,好比農夫耕種前會先整地一番,讓土壤疏鬆、空氣流通、清除雜草與乾物質等,有利農機具作業,促進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而林業的「整地」,會因為森林經營目標不同,整理的方式也不同。以栽植針葉林為主的永泰林業為例,會將伐木後遺留在現地的小徑木和枝條用碎木機打碎,再將木屑留在原地作為下一批苗木的肥料;

 

以栽種闊葉林為主的永在林業,將枝條沿著等高線擺放,留作下批苗木的肥料之外,雨季時也能降低地表逕流的衝擊,這樣的工法,在林業裡被稱為「橫坡整地」。

 

臺灣的林場多位於丘陵地或山區,地形陡峭,重型機具一般無法深入種植,因此種樹還是得土法煉鋼,以人工的方式將樹苗一棵一棵種下,這時候具有翻山越嶺、身手矯健的種樹達人就很重要了。

 

看著老師傅徒手在陡坡間穿梭自如,簡直就像是隻長鬃山羊在表演特技啊!

 

造林的吃飯傢伙

 

 

造林常用的工具跟日常在家裡種花草的工具不太一樣,你想想,走在陡峭的坡地上,總不可能慢慢地挖土種樹吧?

 

林農依據不同的苗木容器會選擇適當的種植工具,袋苗一般使用可深掘的「山鋤」或「鶴嘴鎬」,這類工具利於破除山間土壤中的石礫;

 

而細長的穴植管苗,常用的是俗稱「肉魯仔」的鐵棒,和建築工地常見有著垂直彎角的板模釘拔不同,造林用的「肉魯仔」就像巨無霸的鐵釘,可以一口氣在土壤上鑽出剛好密合穴植管苗的空間,也省下大量覆土的時間。

 

將小苗種下去之後還會進行「立竹竿」或「圍抑草墊」的儀式,還記得前面我們說的?造林會趁雨季種樹,大雨不止滋潤大地和苗木,也是雜草水分來源,因此未來幾個月後,雜草突飛猛進生長之下一不小心就把樹苗淹沒了……這個時候!在進行除草工作時只要依照「竹竿」或「抑草墊」位置就能判斷樹苗方向,避免除草工人不小心把樹苗除掉!

 

 

你可能也想看:

國際森林日/蘋果力推自然碳移除,2.8億美元先砸在「綠碳」!想要有碳權,先看懂如何增加碳匯?

 

補植

 

在氣候變遷影響之下,小樹苗有時候會因為強降雨、乾旱等極端氣候的因素死亡,因此林農待氣候較穩定後再進行「補植」,如同字面上的意思,「補植」就是將死亡的樹苗移除,補種新的樹苗,提高每公頃林地內的小苗成活率。

 

「補植」也會在另一個狀況下發生,因林場作業會需要開設「作業道」供機具或是人員方便進出,待重機械作業完成任務撤場後,便會在作業道上進行補植,將作業道回歸於造林的任務。

 

 

※本文授權自《斯創教育工作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