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300家中小企業深度調查》面對大廠來勢洶洶的淨零壓力,台灣卻仍未準備好!問題出在哪?

300家中小企業深度調查》面對大廠來勢洶洶的淨零壓力,台灣卻仍未準備好!問題出在哪?
撰文: 撰文/黃煒軒、研究員/黃浩珉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3-01-12

「淨零轉型」,或所謂的「碳中和」,是近年資本市場討論熱度相當高的詞彙,其緣起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當時各國承諾在2050到2100年間,要實現全球「碳中和」的目標。隨後,各國相關政策陸續落實。

企業不能不打的淨零淘汰賽

 

2019年底,歐盟宣布要在2050年達成氣候中和;2021年4月,總統蔡英文宣示台灣要在2050年淨零轉型;同年7月,歐盟發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今年三月,國家發展委員會揭示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近兩年,蘋果、微軟、Google等指標國際企業亦接續喊出達成淨零的目標年度。

 

但,大廠要推動減碳,最終勢必會牽動到整個上下游供應鏈,三個月內收到八封歐洲客戶警告信的新呈恐非單一特例。「據我了解,現在不少供應鏈上游的中小企業都已經被品牌廠要求配合(淨零)。」熟稔中小企業碳盤查現況的叡揚資訊總經理特助李漢超指出。

 

面對大廠來勢洶洶的淨零壓力,台灣的中小企業準備好了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今年9月至10月間,《今周刊》與全國中小企業總會、開發金控合作,針對國內中小企業進行減碳議題調查,從最終收到的近3百份有效問卷中可發現,中小企業固然多半感受到壓力罩頂,但更大的麻煩,是減碳之路困難重重。

 

首先,當被問及企業主是否聽過「碳邊境調整機制」、是否了解這個機制對公司的影響時,逾8成5的中小企業表示「有聽過這個機制」,且在聽過的人中,有逾2成6的企業主認為,CBAM對其「影響很大」。

 

問卷中,也針對今年6月美國參議院提出的《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詢問企業主是否知道法案中關於未來進口美國的部分產品須徵「碳費」的要求。出乎意料的,高達7成的中小企業表示「聽過該法案」,其中兩成企業主認為該法案對其影響很大。

 

  • 碳稅:由財政機關統一徵收,稅收入國庫後可視為政府財政收入,用途包含社會福利、所得稅減免、發展各項低碳基礎建設等。
  • 碳費:由環保署執行,性質類似空汙費,為依據特定目標課徵且需用於對應項目的「特別公課」,未來收取後必須專款專用,例如用於發展低碳、綠能、補助產業轉型等措施。

 

值得留意的是,面對國際減碳法規壓力,為了加速企業減排腳步,日前政府已確立了「碳費先行」的政策。而當本刊詢問若未來被課徵碳費,是否擔心將衝擊事業發展?高達7成的中小企業表示「擔心」,其中兩成三表示「非常擔心」。

 

對此,有「台灣碳交易之父」之稱、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表示,「以現在的淨零成本推算,未來碳費很可能會占企業營收的10%,甚至高達兩成以上,大企業還可以轉嫁部分成本,中小企業就確實很難⋯⋯。」李堅明建議,產業界應各自提出減碳方案及雄心目標,作為立法參考,「只要企業達到目標門檻,應可免課碳費。」

 

在具體行動層面上,當問及業者各自在推動淨零轉型上已有的相關作為時,回答「還沒有相關作為」的比重近四成,顯示台灣中小企業儘管普遍憂慮國際壓力、未來碳費上路的衝擊,但在具體行動上仍顯消極。

 

中小企業減碳卡關,經濟部工業局今年三月出招搶救,其中一環,是打算成立各種產業聯盟,在產業鏈中「以大帶小」,由大企業帶領供應鏈內的中小企業投入減碳。然而在本次調查中,受訪企業對此構想的接受意願有限,不到一半表示「有意願」參加相關聯盟,另有四成受訪者選擇略帶無奈的選項:「可參加、可不參加。」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