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省電費還能減少碳排放!「被動式房屋」是永續建築新解方?

省電費還能減少碳排放!「被動式房屋」是永續建築新解方?
撰文: 未來商務/Jaime Chen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2-11-11

城市開發過程中,大興土木是必經之路,然而「不環保」的建築增加,也會導致城市的總體碳排量增長。根據非營利組織 C2ES(氣候和能源解決方案中心)發布的「Climate Innovation 2050」報告指出,蓋房以及房內活動所造成的碳排量在整體排放佔比中高居第 4 名,光在美國就佔整體碳排放量的 30%,如果建築物能往更環保靠攏,降低的碳排將相當可觀。

為了減少碳排放總量,「被動式房屋」概念應運而生,它可以在降低對環境負擔的同時,亦提供住戶更好的室內空氣品質、採光以及更低的水電消耗。什麼是被動式房屋?它會成為未來建築業,甚至整個城市的永續新解方嗎?

不讓房屋與外界接觸,讓室內環境更穩定

 

要使建築更環保,被動式房屋採取的作法就是與房外「隔絕」。其在結構上將窗戶、牆壁、地板和屋頂之間的所有接縫密封,阻止屋內的熱能從內部傳遞到外部。這原理就像保溫杯一樣,儘管室外溫度波動大,白天黑夜溫差可能達到 20 度,但屋內氣溫依舊可以維持穩定,使屋內對暖氣、冷氣等「耗電大魔王」的使用需求降低,對石油、天然氣的消耗就跟著減少,降低碳排的效果顯著。

 

因為屋內全密封,房屋內的空氣變化即仰賴 HVAC(暖通空調)及全熱交換器,可以大幅降低灰塵等懸浮粒子飄入屋內,透過機器進入屋內的空氣因經濾網淨化,也能提高室內空氣品質。除此之外,這些設備也可以調節空氣濕度,讓屋內更加舒適。而厚實的牆面也將為屋主擋下來自室外的噪音,提升生活品質。

 

也許有些人會質疑,開啟 HVAC 還是會耗電並製造碳排,但當室內環境相對穩定,需要機台的功率也就不用太大,消耗的能源也會比一般的房屋來得低。

 

不過被動式房屋的理念雖好,要達到效果,建商必須先支出更多的預算,包括購買更多絕緣材料、等級更高的窗戶和密封接縫,建造的時間也要拉得更長,對近期原物料大漲的市場現況來說,被動式房屋對建商吸引力不足。因此這個概念雖已被提出多年,公寓大樓的採用比例仍相當低,大多還是用於學生公寓、自用的單戶住宅或一些示範住宅上。

 

永續觀念興起、成本降低,被動式房屋始被大眾接受

 

然而成本偏高的被動式住宅,近來也開始出現了一些突破點。

 

首先,近幾年來消費者的心態開始轉變,更加追求節能環保,如選購一級能效的家電等。許多自住的買房者現已不只單純考慮房屋總價,還會開始關注入住後的總成本,甚至有進一步環保概念的人,還會想辦法降低自己的碳足跡,並希望營造更好的居住環境及更健康生活方式。當「綠色消費者」增加,建商就更有動力興建被動式住宅。

 

另外,被動式住宅與一般住宅的成本差距,也在不斷拉近中。過往被動式房屋的成本較高,但根據被動式房屋研究團體 Passive House Network 和 Steven Winter Associates 去年的最新報告推算,被動式項目成本大約只比一般的新大樓高出約 4%,且隨著對材料的熟悉和經驗的累積,成本也持續降低中。

 

對一般的居民來說,公電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不過入住被動式房屋的社區,能降低能源等電費消費,社區收的管理費就能比附近社區收的少,或是能挪用更多的錢,來提高社區的生活品質。

 

目前多國政府的法案也傾全力支持被動式住宅。如美國麻州就透過由公部門協助營運的環保團體「Mass Save」,替供被動式房屋數千美元的補助,其他州也打算跟進;美國聯邦政府也預計透過近期通過的《2022 年降低通膨法》,對被動式房屋進行補助,目標都是替建商增加蓋被動式房屋的誘因。

 

能否大量建造,供給要跟上是關鍵

 

雖然被動式房屋的阻力降低、吸引力不斷提升,但未來能否被大量建造還是有幾個關鍵難題,包括人才是否能即使補上。因為目前投入被動式房屋的建商相對少,從前端的設計、中間的建造執行以及後端的銷售,大家對該此對都還不是那麼熟悉,如果未來要加速推廣,整條產業鏈及人力仍須經過完整培訓,才有機會快速發展。

 

不只蓋房的人,驗證的機構也必須增加。德國的 Passive House Institute(被動式房屋研究所)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被動式房屋認證機構,其訂定了一些被動式房屋標準,例如房屋內在一整年中,不能有 20% 的日子濕度高於 60%,或每年消耗的能量不得超過 60kwh/m²/yr,透過這些標準再將建案分成「classic(經典)」、「plus(佳)」、「premium(優質)」3 個等級。而未來房子一多如何認證,認證項目如何針對台灣等潮濕的氣候因地制宜,都是發展的一大難題。

 

目前台灣已有相關推廣組織「台灣被動式房屋論壇」,不過台灣的氣候和人文,包含溫度、濕度,以及在家大火快炒的生活習慣,並不一定那麼適合既有的被動式房屋規範,因此如何達成,仍須考驗設計師的智慧。台灣被動式房屋主要分 2 大類,包含新建案以及老屋改造,其中老屋部分目前已有位於台北市臥龍街巷弄的公寓及位於竹南的一家獨立咖啡品牌店面 2 個案例,雖然步調不快,不過有了這些範例,未來在推廣上應該會更加順利。

 

環保綠能觀念逐漸提升,如果在維持舒適居住環境的條件下還能救地球、降低碳排,對消費者來說一舉兩得,因此若有相對應的建案,也就更能獲得消費者青睞。未來被動式房屋有機會在台灣發揚光大,或許我們也能期待,台灣能藉此成為一個低碳排的國家。

 

延伸閱讀

AI 監工、建材網購,「營建科技」助營造業數位轉型

CO2 也能回收!北京冬奧、卡達世足如何用「黑科技」達到碳中和目標?

 

※本文授權自未來商務,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