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大廠的永續目標
所有的汽車製造商都致力於永續的目標,從供應鏈中減少對環境不友善的材料,來滿足監管機關和投資者對於內燃車轉型電動車的這段過渡時期。
例如,BMW希望所有電池、鋼材與鋁材的供應商生產時,能夠使用再生能源;Volvo的目標則是在2025年之前,每台汽車中可回收的塑膠佔比能到25%。大廠的規劃,讓許多供應商正進行大量的投資來「綠化」產品,但與此同時,供應商幾乎沒有轉嫁成本的能力,因為大廠們也專注成本控制,也在低碳轉型上花費數百億美元。
McCabe補充,零件供應商被要求開發電動車相關的新技術,並投資更環保的供應鏈,卻無法增加更多的訂單數量。但汽車供應商指出,如果願意支持且執行環保轉型計畫,就可能獲得比較划算的報價。
供應鏈廠商跟上大廠的腳步
一家瑞士生產汽車傳感器的大廠泰科電子(TE Connectivity)表示M2020年執行了永續發展計畫後,和福斯、Volvo和BMW合作,開發了可回收的產品。技術長Klaedtke表示,對於小的供應商來說,這樣的挑戰更是艱困,但不這樣做,很可能被排除在汽車供應鏈之外。
英國Autins汽車的執行長Gareth Kaminski-Cook提到,預計今年可以100%使用再生能源,雖然每年會多出數千英鎊的成本,但是當基礎設施完工後,這些再生能源電網會接到商業用戶端,就可以有效降低成本。Autins的客戶包含福斯與捷豹路虎,公司針對一種特殊的絕緣材料,投資5萬英鎊研發出可回收的新品,預計2022年底可以交付使用。
德國生產煞車盤和變速器的M. Busch,也規劃從傳統燃煤轉型到使用生物廢物的生物焦煤。但生物廢物不易獲得,加上沒有足夠的氫能燃料來滿足製造商的需求,再生能源和傳統電力的相比相對昂貴。公司表示,汽車大廠都想跟使用綠能的供應商合作,只得進退兩難。
德國鋁業供應商G.A. Roeders,是福斯和大陸集團的供應商,近期規劃從純天然氣轉向天然氣與氫氣的能源組合,業主Gerd Roeders表示,公司極需政府與汽車廠商共同協助建設綠能基礎設施。他補充,創新轉型需要許多資金,但目前卻卡關了。
歐盟宣佈相關淨零碳排的法律後,將對環境不友善製程的產品徵收碳稅,要求汽車廠商在電池零件上採取道德採購,也必須規劃回收計劃,同時政府對於供應鏈的審查也越來越多,而投資者和金融機構也越來越青睞在ESG上有良好成績的公司。在這樣的趨勢下,各個國家的碳稅安排迫在眉睫,可能會導致落後的汽車製造商付出更多的成本。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