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糧食生產就佔用掉地球一半的可居住土地,而所謂的「糧食系統」涵蓋人類製造、加工、運送、消費食物的所有過程;在所有人類社會造成的碳排量中,就有高達三分之一來自現代人賴以為生的糧食系統。
飲食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有多少?
這篇論文刊載於《自然-食品》期刊(Nature Food),研究範圍涵蓋 74 個地理區域、農業化工和器械等 37 個經濟領域,以及 4 種運輸模式。研究方法方面,作者們選擇採用「區域投入產出模型」,藉以評估在整條糧食供應鏈中,各環節所造成的碳排量多寡。
不同於過往相關文獻只著重從「產地」到「消費者餐桌」的距離與碳排量,為了做出區別,研究團隊特別稱之為「糧食系統里程」(food-system miles)。
從原產地到餐桌,你的每日飲食有多環保?
研究結果發現,以目前糧食供應鏈的設備使用、運輸效能為基準,全球一年所製造出的食物系統里程,加總起來達 22 噸的「噸公里數」(tonne-kilometers) ,約等同於 30 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比先前研究預估的數字還高出 3.5~7.5 倍之多。
此外,研究團隊也檢視了選購當季食材的減碳效益──無論是過往文獻與媒體傳播,都經常視之為大眾日常減碳的有效方法。然而這項新研究指出,就算人類成功終結所有跨國糧食運輸,也只會削減當前 9% 的糧食系統里程數。
因此除了關注糧食里程碳排量,我們勢必得考量其他飲食原則,才有機會延緩氣候變遷衝擊。
糧食系統里程最高是肉類;蔬果的運輸碳排卻最多
從畜牧放養所需的大片土地、牲畜飼料的製造,到末端之肉品加工生產,消費者對肉類食品造成的負面環境影響並不陌生,這項新研究也指出所有糧食系統碳排量中,光是肉品就佔了三分之二;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只有 4% 的糧食運輸碳排量來自肉食。
另一方面,蔬菜和水果雖然只貢獻全球五分之一的糧食系統里程數,在運輸碳排量上,佔比卻超過三分之一;這是因為整趟蔬果運輸過程都必須冷藏(因此高耗能)以確保新鮮,而且由於本身含水量,蔬果比起其他食物類型更重;再加上消費者的非當季需求,往往是針對蔬果商品,也難怪單單是冷鏈運輸與銷售,就導致全球糧食系統 5% 的碳排放量。
愛地球不做白工,調整飲食你可以這麼做
團隊指出此項研究的下一步,會是從社會與個人層級出發,更詳細地去探討不同飲食原則所導致的糧食系統里程數,以及隨之而來的環境影響。而有心落實減碳行動於日常的消費者,可以遵循以下幾個飲食守則:採買原產地食材、減少肉食與肉類製品的消費,且優先選擇「當季」蔬果,這些行動累積起來,都能為我們的下一代守護更健康的地球居住環境。
延伸閱讀:
【速食業的永續轉型】肯德基正在定義未來產品新方向,以後會不會只賣素雞?
農業機械遭駭會甩態停擺?食品商雙手奉上鉅額贖金,糧食危機再添一擊!
※本文授權自科技報橘,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