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年全球幾乎都籠罩在疫病之中,而疫病的發生就與環境破壞息息相關。同時,面對地球今年有可能再創高溫紀錄,亞洲各國也紛紛宣布了碳中和目標,更積極面對氣候變遷議題。
這一年我們也經歷了總統選舉、藻礁損毀和白海豚棲地劃設等國內大事。以下,《環境資訊中心》以台灣和全球為尺度,篩選出2020年十則重大環境事件,並首度將新聞回顧製成影片,提供讀者新的訊息接收媒介。
武漢肺炎,逃離瘟疫世代
武漢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人類度過了劇變的一年。在慶幸台灣防疫有成之餘,無法忽視的是來自科學家的提醒——若大規模人為開發持續,還會有更多像武漢肺炎一樣、能造成大流行的新興傳染病出現。
聯合國報告清楚指出,人類對待自然的方式沒有根本改變,將難以逃離這個「瘟疫世代」。
12年等待,白海豚有家了
台灣白海豚調查數量僅剩5、60隻,歷經12年努力,終於在2020年9月1日公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成為台灣第一座海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該重棲環境橫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一共四個縣市海域,打破台灣跨越最多縣市紀錄。
然而,配合國家能源轉型政策,風電業者紛紛插旗台灣西部海岸。台大跨國研究團隊證實,風機打樁工程產生的巨大噪音,將使海豚長期緊迫、免疫力下降。未來,風機與鯨豚的共存之道還有望多方努力。
國際愛知目標無一達成
人類開發加劇物種滅絕,科學家表示地球正面臨第六次大滅絕,且持續加速中。
2010年時,聯合國旗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0屆締約方大會通過了「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策略計畫」與「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作為全球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指標。10年過去,聯合國在2020年公布結果,國際間訂下的20項愛知目標,沒有一項完全達成,只有六項目標部分達成,部分子目標甚至更加惡化。
下一個10年目標,則要等待明(2021)年5月17日起,在雲南昆明舉辦的第15屆締約方大會訂定。
千年藻礁的無聲告別
中油在桃園大潭電廠外,闢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站),該處不僅是天然藻礁海岸,更擁有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讓三接站從環評開始就爭議不斷。
三接工程今年事故頻傳,3月一艘工作船直接坐底在藻礁熱區,導致0.5公頃的藻礁遭剷除,深達50公分,復原至少需500年。11月再傳工作船擱淺,藻礁損傷不明。
連續兩起事故,引起保育人士撻伐,並發起「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岸」公投,現已進入二階連署,目標趕上2021年的公投(8月28日),期盼透過民意守護桃園大潭的千年藻礁生態。
蔡英文勝選與能源政策
四年來逐步走向非核減煤的民進黨,在今年總統與立委選舉收穫頗豐,蔡英文取得連任,並且國會席次過半。而此次選舉攻防焦點之一的能源政策,也透過對手提出「重啟核四」的互相辯論,引起台灣社會廣泛討論。
儘管繳出亮眼綠能成績單,蔡政府下一個任期的環境能源挑戰也迅速到來,確保核電廠準時除役、邁向2050轉型目標,減煤方面仍須積極作為。此外,是否能完成《礦業法》修法、空污改善計畫、《溫管法》修法,以及更多進步的環境法案,還有待公眾的監督。
亞洲吹起碳中和風潮
氣候變遷襲捲全球,加劇野火、乾旱、豪雨等極端氣候。2020年適逢巴黎氣候協定五週年,亞洲繼歐洲各國之後,今年吹起了一波「碳中和」風潮。
2020年3月,南韓成為東亞第一個承諾2050年碳中和的國家;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1/4的中國,則在9月聯合國大會年度會議上提出2060年碳中和的承諾,被譽為「過去五年來全球氣候政策最重要的里程碑」;日本首相菅義偉也不遑多讓,10月跟進宣布2050年碳中和目標。
不過,這些承諾要如何落實尚無具體進程,各國專家也呼籲政府盡快提出後續規劃。
北極海冰史上最晚結冰
今年10月下旬,西伯利亞北極海冰主要分布地區卻還沒開始結冰,創下有史以來最晚結冰紀錄。
北極海冰的淺色表面能將80%的陽光反射回太空,扮演調節全球氣候的關鍵角色,當海冰融化成更大面積的深色海面,則會吸收90%的太陽輻射,加速海水暖化。數據顯示,2007年至2020年這14年間,是自1979年衛星記錄以來,北極海冰最少的14年。
農地種電,農委會急關門
根據蔡政府能源轉型目標,2025年地面型光電的裝置容量要達到14GW,比離岸風電加屋頂型光電還高,引發全台各地種電問題,從屏東台糖林地、苗栗淺山坡地到台東知本濕地等,被視為綠能主力的地面型光電,恐對景觀、生態、農業造成不小衝擊。
針對今年不斷爆發的小面積光電、林地光電爭議,農委會於7月7日緊急修法「關門」,不再同意2公頃以下農地種電的申請;2~30公頃則須出示具農委會同意變更文件,才可放行。同時宣布,將幾處爭議性較高的台糖土地種電案喊卡,事件才暫時告一個段落。
台灣國土大計走完上半場
2020年底,全國18縣市的「縣市國土計畫」全數審查過關,宣告我國10年「國土大計」走完前半段。
儘管外界引頸期盼,更嚴謹的土地利用法條能儘早上路,但《國土計畫法》仍在今年大修,將規劃時程拉到10年之久,意味著《國土計畫法》2015年立法通過後,最快2025年才能正式上路。
後半段的國土大計,將待「國土功能分區」公告實施,才會取代現有區域計畫法,成為我國未來30年的國土利用準則。
16年,美麗灣正名杉原灣
台東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爭議逾16年,10月24日解約仲裁結果出爐,台東縣政府應支付6.29億元買回建物。
台東縣長饒慶鈴表示,將回歸「杉原灣」稱呼,未來不再使用「美麗灣」。沙灘部分,預計規劃為公有海水浴場,部分土地交由部落認養使用。至於建物,則會向各方請益處置方式。
針對建物的最終處置,究竟要直接拆除,或是整修另作他用,各方仍未達成共識。杉原灣的未來,還有一段公民對話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