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大學畢業即年薪百萬! 這「高級黑手」工作太夯 需通英文、跟老外共事

大學畢業即年薪百萬! 這「高級黑手」工作太夯 需通英文、跟老外共事
撰文: 劉煥彥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0-09-24

總統蔡英文上任後推動離岸風電政策,不僅可望使台灣成為亞洲離岸風電產業重鎮,更有望在未來六年創造2萬個工作機會,其中不少是台灣前所未見的全新工作種類,例如需要獲得國際認證資格的高階焊工,以及要搭船出海「上班」的海上風機維護工程師等。

以高階焊工為例,隨著未來五年台灣離岸風場進入密集建設期,市場需求急增,但由於養成需要3~4年、培養成本不低、需求又大,薪資自然水漲船高,一投入職場就可達年薪百萬。

但國內風電業界人士指出,不僅是焊工等「高級黑手」,整個離岸風電產業需要各類白領及工程人才,惟現階段台灣相關人才嚴重供不應求,「連養一個海上風電場的本土人才都不夠」,恐成政府力拼離岸風電產業本土化時,無法忽視的挑戰。

 

▲今周刊今天舉行2020新能源國際論壇,左起為經濟部工業局金屬機電組長林華宇、中興工程顧問社資深研究員冀樹勇、高雄科大校長楊慶煜、台船管理部經理李燕強,以及台灣海洋重工董事長柯宗廷。

 

經濟部推動台灣再生能源到2025年佔比要達20%,其中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目標是5.7GW,預期將帶來上兆元台幣投資,且隨著經濟部推動風電設備國產化,以相關製造業加上20年營運支出,估計將創造1.2兆元台幣產值,並創造約2萬個就業機會

 

但隨著海上風電場今年陸續上線,本土人力供給不足的窘境愈來愈明顯。

 

離岸風電將創造2萬個工作 但本土人才供不應求

 

在今(24)日舉行的2020《今周刊》新能源國際論壇中,台灣海洋重工董事長柯宗廷指出,離岸風電從前期準備、專案規畫到現場施工等階段就可能長達5~10年,接著風電場營運及維修期約20~25年,其中需要非常多樣的各類人才。

 

但若觀察過去五年國內已有10所大學及技職學校開設的離岸風電相關課程,「總共畢業才22人,目前在學的也才200多人,這樣的人才一個風場都不夠,不要說今年有三個(離岸)風場在建置,2020年有5.5GW的風場要建置」。

 

柯宗廷表示,與政府過去推動的產業政策相比,離岸風電產業已經有明確的長期政策方向,「相信不會你投入這個產業,就業會有問題」,反而是教育機構應構思開出哪些課程,以及要延攬什麼師資。

 

▲國內有十家大學院校開設離岸風電相關課程,但人才供給遠遠落後市場需求。

 

柯宗廷在座談時也提到,台灣要培養離岸風電的本土人才,一大障礙是需要擺脫長年從事科技製造業的思維,因為離岸風電並非製造業。

 

他說:「離岸風電需要的人才,包括專案執行、溝通、驗證等,因此對於法規、海洋相關知識就會更重要,而且這一行比較是扁平式組織,因此你與其他部門的溝通能力要強。」

 

「第二,目前離岸風電比較成熟的是歐洲,台灣學生投入這一行的思辨能力就變得重要,不像以前老師教我們的東西,只要聽就好,而是在工作環境裡,提出自己想法(跟歐洲同事或廠商)做專業上的辯證。」

 

▲離岸風電場從前期規劃到最後除役,時間長達30年至35年,甚至達40年。


造船業龍頭台灣國際造船(2208)管理處經理李燕強則以負責離案風機施工的子公司台船環海(CDWE)的人才需求為例,一艘風機安裝船(TIV)需要54人,扣掉船員及廚師還需要八種性質各異的專業人才,「(為了訓練人才)台船把他們派到歐洲隨船工作,希望透過實習取得證照、累積經驗,大概需要三年才能獨立操作」。

 

李燕強也指出,目前國內風電人才培訓不易,特別是高階人才。

 

他說:「現在迫切需要6G電焊(專業要求度最高的電焊等級)人力,我如果派十位已經有甲級證照的電焊去培訓,大概有三人無法通過第一次(ISO)證照考試,就算拿到證照去現場,大概又有三成不適任。」

 

▲離岸風電開發需要多樣的海事人才,圖為台船環海一艘風電安裝船需要的人才類別。

 

離岸風場開發太密集 恐出現同業挖角

 

其次,國內大部分離岸風場都要在2025年前上線,風場開發太密集、本土人才又不足,因此很容易出現同業挖角,這些都是國內發展本土風電人才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