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即將來臨,企業需要結構性的轉型來實現SDGs,更需要衡量績效的有效測量指標。美國永續智庫SustainAbility專家Stefan Jimenez撰文說明各國際組織所提供的系統性轉型框架與SDGs的連結,期能提供企業面對未來挑戰的指引。
台電18日回顧2019年的減排環保成績單,宣布2030年的空污減半目標,已經提前在2019年達陣,光是台中火力發電廠,去年就比 2014年空污減排逾2萬公噸,對此台電也決定再上修目標。
今年7月蘋果 (AAPL-US) 推出了綠電政策,期望以減少產品碳足跡的方式,為減碳做出貢獻,如此一來台廠佔比高的蘋果若要達成2030年產品碳中和的目標,台積電 (2330-US) 與鴻海 (2317-US) 等台系供應鏈將成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子。
丹麥氣候變化理事會在一份新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議,旨在幫助丹麥實現2030年二氧化碳減排目標,並表示綠色轉型需要即刻發揮現有技術,並努力制定更長期的策略。
台灣未來十年將進入能源變革的關鍵十年,特別是在離岸風力發電上突飛猛進,可望使台灣在2026~2030年領先日本及南韓,成為亞洲的離岸風電大國。 不僅如此,我國大力發展離岸風電設備的本土供應鏈,有望把以前拿來買進口燃料的外匯支出,轉換為創造本土產值的GDP,不僅足敷內需,甚至外銷,進而使台灣成為東亞的風電產業強國。
行政院喊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引起熱議。其實近來強調環境與人才都要與國際化接軌,以打造國際幸福宜居城市為目標的地方政府早已開跑,祭出許多雙語政策、提供誘因與輔助工具,協助民眾提升英語溝通力、創造良好的雙語溝通環境。
今一○九年年底,雲林縣政府首次獲得素有公部門奧斯卡之稱的「政府服務獎」肯定。或許,在外人眼中,這僅代表地方政府能為縣民提供優質服務;殊不知,對雲林縣府團隊卻是一項里程碑,縣長張麗善語氣激昂地說:「這證明我們突破公務員思維,雲林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2020年本該是邁向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非常關鍵的一年,各國大規模氣候抗議活動讓許多企業不得不回應青年訴求、澳洲大火加速大眾對環境的意識,以及Metoo的響應也提升了企業對性別平等的重視。然而,隨著疫情影響世界各地的經濟活動,當「生存」成為企業永續最迫切的問題,永續發展的議題似乎只能退居二線,企業得先面對跟適應「新常態」。
宜家家居(IKEA)過去常被環保團體當成消費導向的象徵目標攻擊,為此,宜家家居設立氣候目標,要在 2030 年時達到氣候正向,也就是努力減碳到超過整個生產到消費到拋棄所產生的碳排放量。2019 年,宜家家居首度碳排放減少,2020 年則繼續大減,不過,主要是來自於疫情造成關閉實體店面。
中國承諾減碳排,立下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即 2030 年之前碳排放要達到峰值,2060 年後實現碳中和,使碳足跡為零。在該計劃下,中國宣布啟動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鎖定全國兩千多家電力公司,而基於中國佔全球碳排放比重的三成,市場預期該系統將超越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