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銀行聯盟」宣布停止運作!這個原本致力於推動金融業脫碳、引領全球氣候融資的國際聯盟,在政治與市場壓力下屢遭重挫。隨著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反ESG聲音高漲,摩根大通、高盛等主要銀行相繼退出,最終在10月3日成員投票決定解散。雖然氣候目標指導方針仍將保留,但不再附帶任何監督與審查機制。
又有一家太空新創加入戰局——由Baiju Bhatt成立的太空太陽能新創Aetherflux。 Baiju Bhatt是誰?他更為人所知的身份,是「Robinhood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這個撼動華爾街的平台,截至2024年底前已經有超過2,000萬個帳戶,代管資金規模達1,350億美元(約新台幣4.4兆元)。在高盛的最新報告中,Robinhood更被譽為「最佳資產管理平台」。
今周刊編按: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近期宣布取消多元化招聘要求,改以「人才」和「機會」為重點,並將人資部門更名為「機會和包容性」,執行長Moynihan強調,銀行仍透過多種專案招聘不同背景人才,並支持員工資源小組,以維持包容性環境,而花旗與高盛也相繼調整相關政策。 事實上,早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前,已經掀起一波聯合國淨零銀行聯盟(NZBA)的退出潮,高盛(Goldman Sachs)、富國銀行(Wells Fargo)、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花旗(Citigroup)及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後,相繼於2024年底宣布退出。
2015年聯合國通過《巴黎協定》,要減少化石燃料,控制暖化。全球力推電動車、綠能,意外卻帶動銅價高漲。高盛2021年發表「銅是新石油」報告,提醒大眾注意這一趨勢與供需失衡的問題。 3年過後,AI浪潮崛起,資料中心暴增,今年銅價攀升。美銀預期,2026年銅價還會再上漲,銅仍是分析師眼中的「新石油」。
由於ESG永續行動全球火熱,隨著COP27、COP28每年的盛大舉辦,全球的永續行動焦點開始集中在企業「漂綠」(Greenwashing)行為的氾濫,部分大型企業誇大行銷自己在永續、環境、生態上的作為,企圖誤導消費者或投資人來實現獲利。 也因此,獨董及董事會如何把關永續資訊和永續報告書將變得相當重要!
瑞典鋼鐵廠SSAB已經找到「乾淨鋼鐵」的生產方式,以氫氣為中介原料,副產品只有水,SSAB稱不需任何化石燃料,因此能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問題,預計2026年進行規模化後開始量產。 高盛報告指出,2050年氫能潛在產值高達30兆新台幣。衝著這個龐大的利益,以及國際話語權,各國卯足全力砸錢發展氫能,國內產業也虎視眈眈,開始埋頭尋找商機。 今周刊於1388期報導,在這場國際卡位戰中,腳步落後的台灣,究竟要從何開始急起直追,政府又能否帶著企業,搭上最後一班氫能列車?
(今周刊1388) 氫能的商機究竟有多大?高盛喊出一兆美元,而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預測,從氫能的生產到儲存、運輸和應用等環節,至二○五○年全球氫能供應鏈市場商機更將超過兩兆美元,相關個股也被賦予長線趨勢的想像空間。
2022 年電動車持續成長,幅度之快超出所有人預期,連帶也讓電動車生態系成為投資人關注的價值鏈,高盛最新報告全面盤點電動車品牌、供應鏈和周邊生態,幾乎是全面看漲,但也有少數讓人意外的案例。
國際油價近兩個月走跌,但高盛分析師庫瑞仍看好下半年西德州原油漲至每桶一二五美元,「衰退來臨前,大宗商品仍是最好的投資標的。」
鄰近戰爭核心,歐股今年已跌逾一成,隨著冬季來臨,天然氣斷供再度成為焦點; 投信多保守看歐股後市,但烏雲下仍有亮點,看好醫藥、綠能、國防等相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