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綜合原住民社區行動組織(AIICAO)於馬來西亞沙巴仙本那順利完成其第二梯次國際實習計畫。延續年初首梯次行動的成果,本次跨國合作再度集結來自台灣、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青年志工,進一步推動海洋保育行動,並針對無國籍的巴瑤族(Bajau)展開急難人道援助。
美國對東南亞太陽能產品長達一年的貿易調查結果出爐,裁定對東南亞銷往美國的大部分太陽能電池課徵關稅,稅率依據不同企業和國家而定,最高達 3521%。這些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最終是否開徵,則要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ITC)6 月的表決結果。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第一太陽能公司 (First Solar)(FSLR-US)、南韓韓華 Qcells 以及幾家規模較小的業者於去年提出申訴,指控中國大型太陽能板製造商享有不公平的補貼,又利用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工廠把價格低廉的太陽能板輸出美國,導致美國產品競爭力落後。
漢翔(2634-TW)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過去營收主力來自國機國造政策,其中勇鷹高教機佔據重要地位。隨著國機國造政策空窗期來到,佔比55%的軍用業務面臨成長挑戰;為此,漢翔積極開拓儲能、航太、生技醫療等多元領域,尋求新的成長動能。例如,與馬來西亞公司Cape EMS Bhd.攜手進軍東南亞市場,以及與台廠、歐廠結盟搶攻熱塑複材市場,都展現了漢翔積極轉型的企圖心。
交通運輸脫碳帶動生質燃料需求大增,新加坡生技新創Chitose Bio Evolution看準這股趨勢,開發出微藻培養技術,提供更永續的生質燃料替代方案,吸引多家日本大型企業投資,近日更宣布獲得約4,9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13億元)資金,將用於擴展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微藻生質燃料生產基地,並加強技術研發,推動從研發走向量產。
受全球地緣政治變遷的影響,東南亞正迅速崛起成為製造業重鎮,帶動經濟成長加速,也讓再生能源發展變得更加關鍵。印尼、泰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協6國站在這場轉型的最前線,努力在經濟擴張與能源脫碳的迫切需求之間尋求平衡。 《RECCESSARY》即將推出東南亞綠電市場趨勢年度報告,將聚焦討論2025年東南亞綠電市場的關鍵動向,並回顧過去一年的政策進展,以供企業與投資人掌握最新市場趨勢。
美國商務部日前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太陽能進口產品做出初步反傾銷稅裁定,最高稅率高達271.2%,預計最終裁決將於2025年4月公布。 隨著因中國光電削價競爭而造成的「2024太陽能寒冬」即將過去,台灣太陽能業者將如何應對、布局2025年海外市場?
數位經濟在東南亞蓬勃發展,隨著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資料中心市場逐漸飽和後,科技巨頭將目光轉向越南,布局人工智慧(AI)相關基礎設施。 Google宣布將於2025年4月在越南胡志明市設立辦事處,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也計劃在越南設兩座AI研發中心與資料中心。然而,越南在基礎設施和法規層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影響越南數位轉型發展。
為防止中國太陽能業者繞道東南亞規避美國關稅,美國商務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於11月29日公布初步裁定,對來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太陽能(電池與模組,且無論是否組裝成元件)課徵最高271.28%的反傾銷稅,預計最終裁決將在明年4月出爐。
今周刊編按:為防止中國業者借東南亞轉口太陽能產品至美國,美國商務部於10月初對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柬埔寨課徵反補貼稅。然而,中國廠商迅速轉往印尼和寮國設廠,猶如與美方進行貓抓老鼠遊戲。 為了保護本土太陽能產業利益,過去十多年以來,美國藉由不斷加高關稅壁壘,意圖阻止中國廉價光電產品大舉入侵,然而中國廠商的應對辦法,就是把生產設施逐步遷移到東南亞國家。
2024年第四屆「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即將於10月16日(周三) 在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舉行,邀請到G8所衍生「全球影響力投資執委會」執行長Cliff Prior親自訪台,另有來自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影響力投資基金經理人的現身說法,共同探討全球及亞洲影響力投資領域的趨勢、催化資本與混合金融的實務案例、社會金融相關政策法規的調適,以及永續發展債券市場成長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