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古板的公務員,用創新點子建立學童健康與食農教育;更穩定有機農友的收入、開創有機截切廠等新產業。
食安意識抬頭,食農教育永續扎根,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推出跨域陪伴,翻轉教學的「農民種子教師培訓坊」,把農夫也變成了課堂老師。
關於餐桌上的食物,你究竟知道多少?食農教育到底要教育我們什麼?又是為什麼重要到需要立專法?
突破芽菜先天的銷售弱勢與配送障礙,以團體戰的概念,化被動為主動,透過「林口有機村」的共同品牌,建立知名度與消費者信心,並開創了生技產業這塊新興通路。
一餐校園午餐即使吃到了國產食材,但是如果不說不教,學童如何能懂?日本食育與校園午餐結合,強調不只吃國產食材,還要盡量使用當地生產的農產品,讓「地產地消」的行為實踐且深化到學童生活中。
保育專家珍古德說:「每一天,有三次機會改變世界。」是指每人每天透過三餐選擇低碳、多蔬菜等飲食,用「吃」就能為環境帶來改變。地球公民基金會邀請關注食農教育的《戰鬥媽媽的餐桌與家書》作者王南琦分享北歐飲食趨勢、喜愛烹飪的環境倡議者李根政料理家鄉菜,和大家一起分享北歐永續飲食及台灣邁向2050淨零路徑的生活實踐。
大多數的台灣農業從業人員,致力推動食農教育精神和資訊透明化,促進民眾更有意識地選擇台灣在地食材,並且透過農產品讓人與土地重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