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今年5月,核三廠二號機停機後,台灣核電歸零,成為亞洲首個非核國家。本週六(8/23)將舉行「核三重啟公投」,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台灣能源轉型與非核家園政策的走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整理多個國際組織聲明指出,核電建設速度慢、成本高昂,如果將核電視為氣候危機解方,反而可能拖慢減碳進程與再生能源推動。以下為來自日本、韓國、澳洲、德國共九個國際組織的呼籲聲明全文:
核三重啟公投案將於8月23日登場,中選會自本週起將陸續舉辦5場電視說明會。首場發表會將於8月7日登場,由清華大學教授葉宗洸、台電董事長曾文生率先打頭陣。 台灣不是已經邁入「非核家園」了,為什麼還要討論重啟核電廠?核三重啟的安全風險與經濟成本究竟為何?本文為您一次整理核三重啟公投前必看的關鍵重點,帶您掌握這場攸關能源政策走向的重大選擇。
核三廠二號機今年5月除役,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然而, 8 月 23 日將舉行核三重啟公投,在公投之前,全國廢核行動平台邀集國內地質學者,剖析核三廠重啟的地震風險。地質學者指出,恆春斷層通過廠區大門內,距離核島區僅一公里遠,加上核島區的地質屬於不穩定的年輕活動岩盤,現有的耐震設計恐無法達到會面臨的地震強度,重啟仍有重大的安全疑慮。
今周刊編按:核三廠2號機達成運轉40年任務,17日晚間正式解聯,全台3座核電廠全數停機。不過,台灣才剛踏入「非核家園」,立法院20日表決通過核三重啟公投,再次讓核電議題掀起討論。 少了核電是否會缺電?是否影響電價?未來更多燃氣電廠上線,是否增加空污?在台灣踏入「非核家園」之際,許多人內心仍有疑問。本文整理了八個常見問題,幫助你更加了解核電歸零後,台灣的能源樣貌。
國民黨智庫昨天公布民調,七成三民眾支持核電延役,兼任智庫董事長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說,將在立院本會期推動修正「電業法」及「核子反應器管制法」,成立獨立專業的能源監督委員會、將核電廠使用年限從四十年延長為六十年,另將非核家園政策目標改為非碳家園。
台灣核三廠二號機預計於2025年5月退役,屆時台灣將正式進入非核家園。與此同時,美國科技巨頭卻紛紛加碼投資核能,以應對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龐大電力需求,但針對核廢料處理的難題,他們是否已找到解方?
今周刊編按:2025年,台灣將邁入「非核家園」全面淘汰核能發電,不過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28日回應AI發展可能造成的電力缺口時,直言「非用核電不可」,行政院長卓榮泰也表示對新核能技術持「非常開放」態度。近期備受台灣社會關注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是否能成為選項之一,科學界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2025年,台灣將邁入「非核家園」全面淘汰核能發電,不過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期接受外媒訪問時首度明確表示,為滿足AI熱潮中對電力龐大需求,台灣對使用新的核能技術抱持「非常開放」的態度。許多專家認為,核能技術中的「核融合」可能是解決困局的關鍵,甚至為「非核家園」帶來新的轉機。
屏東恆春的第三核能發電廠,是全台目前唯一運轉的核能電廠,其1號機已於今年7月底除役,2號機則是明(2025)年5月除役。台電宣布,核三廠2號機於昨(21)日起進行第28次大修,為期41天,期間將執行設備維護保養和爐心燃料填換等必要作業,標誌著台灣暫時進入無核電供應時期。
(今周刊1443) 台灣要邁向非核家園,只剩最後一哩路,今年七月核三「一號機」進入除役階段,曾在十年前占全台發電量十六%的核電,如今只剩核三「二號機」仍在運轉,發電占比降至三%,預計明年五月退場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