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是一個正在進行的議題,歐盟眼前面對許多的永續挑戰,從青年失業到人口老化、氣候變遷、環境污染、永續能源與移民等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是台灣面臨的嚴峻挑戰。歐盟如何解決目前的挑戰與準備回應未來的挑戰確保對所有人有一個公正合理的轉型,值得台灣借鏡參考。
珊瑚礁被譽為「海中森林」,孕育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人類食物、醫藥與海岸防護等關鍵資源。然而,氣候變遷、海水升溫與人為污染正使這片海底世界急速凋零。為呼應永續精神,海洋保育署於「2025自綠生活節」以「藍海洋 × 綠生活」為主題,邀請學者與青年「海保署珊瑚特潛聯盟」合作夥伴齊聚分享,從教育到公民科學,讓「守護珊瑚」從理念走入生活行動。
參先生工作室以「鹿港循環設計創生計畫」即將通過「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第 49次工作會議,正式納入114年度「推動資源循環地方創生計畫」。本計畫以彰化鹿港為主要場域,透過布料再生設計為核心,串連地方觀光、產業、節慶與青年資源,嘗試打造一座兼具文化底蘊與永續精神的循環示範地。
青年失業率攀升、人才外流、出生率下降……在喜馬拉雅山脈寧靜山麓間,曾被評為全球最幸褔國度的不丹,如今也不得不面對現實重擔,重新思考發展策略。為了帶動經濟轉型,吸引人才回流,不丹正在規劃一座融合正念、環保、自然與文化的「格勒普正念之城」,他們並非單純擁抱資本主義,而是試圖走出一條可融合現代發展且兼顧永續理念的全新道路。
亞洲綜合原住民社區行動組織(AIICAO)於馬來西亞沙巴仙本那順利完成其第二梯次國際實習計畫。延續年初首梯次行動的成果,本次跨國合作再度集結來自台灣、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青年志工,進一步推動海洋保育行動,並針對無國籍的巴瑤族(Bajau)展開急難人道援助。
2024年底總統接見農業青年大使(簡稱農青),其中一位農青凃欣儀的表現引起廣泛關注,她當場拆解虱目魚娃娃,介紹各種部位並分享台南早餐菜色,竟讓總統在旁當起了道具助手。 凃欣儀來自台南養殖家庭第四代,不僅接手家族事業,還積極推廣食魚教育,目前是和畝水產品牌負責人。
基隆是一座氣氛之城,無論晴雨都適合在港邊看大船入港。 懷舊時光堆疊動人的小城故事之餘,基隆已在轉型與傳承下逐漸蛻變,遊客到此除了探索新景點、欣賞建築之美,也不妨聽聽返鄉青年如何翻轉商圈,為山海之城帶來新風貌。
超過三十位來自台灣與亞洲多國的青年,帶著彼此的熱情和夢想,踏上沙巴仙本那的海岸。他們的目標很明確:要為全世界唯一無國籍、飄泊於海上的巴瑤族(Bajau)送去人道援助;同時也要透過潛水、調查、清理海洋垃圾等行動,讓海洋在他們的手中得到一絲喘息的契機。
2024年12月25日,全台灣有12名縣市長執政滿6周年,《今周刊》在年底推出系列專訪報導,希望了解這些縣市長在最後2年任期中,規劃達成的城市治理目標和政策行動。 報導中,《今周刊》也邀請12個縣市議會的朝野黨團幹部,提出對縣市政府未來2年的施政建議,期盼促成良性的府會交流。
嘉義市「二通」舊城區裡,近年出現許多質感店家,展現在地獨特的城市美學。作為重要推手的嘉義市府,如何落實年輕人的創新設計,為老城注入商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