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是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的關鍵路徑,其中,離岸風電(離岸,指水深 20 公尺以上的深度)更被視為推動能源自主的重要基石。然而,建置離岸風電不僅涉及技術瓶頸、供應鏈調度,更是一門充滿挑戰的海事工程學問。從克服台灣海峽的嚴峻海象,到平衡環境生態與在地社區關係,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產業的永續發展。而「向海討電」的離岸風電工程業者更被視為「新一代討海人」。
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30 將於11月中在巴西登場,全球將檢視《巴黎協定》十週年來的減碳進展。台灣公民社會也以行動回應,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等10個氣候團體共同發起的「為氣候而走」遊行,11月1日在台北市府前登場。 遊行以「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三大韌性主題為核心,提出12項具體訴求,呼應 COP30 關注的 NDC3.0 與氣候調適議題。
MSCI 永續發展中心近日發布2025年第二季《轉型金融追蹤報告》(Transition Finance Tracker),揭示全球氣候行動的重心正從「零碳排放」競賽轉向為「建立韌性」競賽。 這份季度報告深入分析了全球的碳排放現況、氣候資金流向,以及企業和國家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進展與挑戰,同時也提到亞洲地區在轉型中所扮演的複雜且日益重要的角色。以下為報告的關鍵發現重點整理:
隨著全球逐步淘汰燃油車,各國積極推動零碳排目標,電動車成為關鍵角色。然而電動車電池續航力有限且充電緩慢,對於車主而言是一大挑戰。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提出一種解方案,利用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電池交換站」(Battery Swapping Stations)。這項研究顯示,若能結合可再生能源,不僅能加快電動車推廣,也能符合南非能源轉型的目標。
全球首艘零碳排遊艇5月舉行下水典禮,高齡80歲的台灣科技教父施振榮瞄準淨零船舶大趨勢,喊出2026獲利目標,要用他的造船夢,為台灣創造下一個具有價值的產業。
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峻,各界對淨零碳排與環境永續的關注不斷提升。如何在產品設計與生產過程中落實永續發展原則,同時兼顧成本與資源效率,是產業界關注的重點。TSH探碳系列課程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林心恬副教授,從碳足跡與生命週期評估的基礎概念出發,探討其在產品碳管理中的應用,並進一步分析綠色設計如何成為企業邁向淨零綠生活的重要策略。透過案例分析與方法學介紹,提供具體可行的減碳途徑,為永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淨零碳排已是世界趨勢,ESG成為每家公司的必考題。 環保產業嗅準商機,不斷有新兵投入資本市場,但想要長久經營,最後還是得靠能耐。
在氣候變遷壓力與能源轉型的雙重推動下,「淨零碳排」已從國際倡議走向政策具體行動,交通部門作為碳排放大戶,正被各國視為優先改革對象,其中市區公車的電動化,則是公共運輸低碳轉型的起點。台灣在電動公車的發展上,政府已明確設定目標:2030年前全面汰換市區柴油公車。目前全台約還有9,400輛傳統公車待更換,未來五年平均每年就得汰換超過1,300輛。
全球綠能轉型如火如荼,各國政府與企業正卯足全力加速太陽能與風電建置。然而,在追求「零碳」的道路上,我們是否也忽略了另一個關鍵環節:電網的穩定與儲能的角色?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2050淨零碳排,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宣布完成全台79座公共污水處理廠碳盤查,202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每年26.3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其中「外購電力」為主要排放來源,占全國公共污水處理廠總排放量的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