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11 年至今,大約有 100 萬敘利亞難民湧入歐洲,起因正是氣候變遷與連年乾旱催生的內戰。整個西方世界正在經歷的民粹主義風潮,又何嘗不是一波波難民潮衝擊下引起的恐慌反應?
7月23日,東京奧運開幕會上,一張2名選手相擁的照片在各大社交媒體上瘋傳。 原來這2名選手是一對來自敘利亞的親兄弟,因戰爭緣故被迫離開家人,數年過後參與奧運,分別代表「敘利亞隊、難民隊」,倆兄弟一見彼此便激動相擁,這畫面也被攝影師捕捉下來,曝光後感動全球無數網友;只是在這背後,其實有段美麗的誤會。
在2015年8月的一天晚上,只有17歲的尤斯拉馬蒂妮(YUSRA MARDINI)跟著姊姊莎拉一起,想逃離陷入戰亂的家鄉敘利亞。在至多只能載7人的橡皮艇上,卻塞了20多個有同樣計畫的人。
神學士攻下阿富汗喀布爾(Kabul)並佔領總統府後,諸多阿富汗民眾紛紛想逃離這塊即將被神學士統治的國土,根據最新畫面顯示,在多國派出軍用運輸機撤離自家人員時,大量難民為了搭上飛機,竟選擇不顧生命危險攀附在飛機外側,機艙內更是擠滿難民。
當世界各國領袖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碰頭,聚焦如何達成升溫1.5°C目標時,在會場的另一頭,由各個國家、能源組織等設立的場館也各自大顯身手,然而絕大多數單位都以各式各樣的座談會形式登場,只有吐瓦魯國家館以北極熊氣候難民訴諸國際關注,且確實也引來全球媒體爭相報導——這背後的一切,都是來自台灣藝術家黃瑞芳的設計及主導。
讓台灣獲得認同的方式很多,定居海外的他們,皆選擇主動創造價值。 無論是將台灣元素,巧妙嵌入加拿大文化脈絡的藝術展; 在受戰火蹂躪的小鎮,蓋起帶給難民重生希望的人道機構; 或是在盛大嘉年華會上,將最重要的位置留給曾幫助台灣的美國政府,都讓台灣人溫暖、體貼、樂於助人的正面形象,深深植入國際友人的心。
在砲火煙硝中,烏克蘭人對抗俄羅斯入侵的堅定勇氣,已經激起了世人廣大同情與支持。歐美國家持續不斷提供烏克蘭足以抗衡霸權的科技武器外,更對大批難民展開了雙手擁抱,共同期望擊退入侵者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我叫做安娜(Anna Mankus),家鄉在烏克蘭東南邊的札波羅熱(Zaporizhzhia),開戰之前,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很完美,我是英文老師,養了兩隻鸚鵡,住在城市這區最高的那棟大樓。
烏俄戰火不息,大批難民流亡他國。在波蘭,這個最大的難民接收國,有一群台灣人,也向流離失所的人們伸出了援手;更讓他們知道,世界上有個地方叫台灣。
俄烏戰爭後,不少女性及孩童難民,在跨國轉運途中,爆出人口販運及性犯罪危機。幸好,波蘭出現「俠女團」慈善組織,旗下共有超過三百名女司機,無償提供安全接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