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土壤劣化危機,日本農業新創公司BG(BLACK TO GREEN)於2025年7月10日發起以「土壤改善」為核心的「Next Green Revolution」計畫,強調從「土壤改善」出發,核心工具為日本首創、擴充型農業生命週期評估指標(Agri LCA+),並導入具交易價值的「Next Green Credit(環境信用制度)」機制,推動永續農業進入可量化、可回饋且可參與的新時代。
澳洲每年丟掉760萬噸食物,同時卻有400萬戶家庭食不果腹。為此,澳洲政府計劃推出「食品捐贈減稅優惠」。政府試圖透過減稅,鼓勵食品製造商和農民把食物捐出去,而不是直接丟掉。
全球最大的雨林「亞馬遜雨林」蘊含豐富資源,在過去 50 年間它的森林覆蓋率已減少 1/5。近年來,巴西躍升世界前 3 大的棉花出口國,當地非營利組織與農民逐漸意識到傳統種植方式對土地的危害。巴西新創農業公司 FarFarm 攜手法國時尚品牌 Veja,在巴西帕拉州推廣友善土地的農林業耕作模式,幫助農民種植作物,並讓這座雨林受損的區域能夠再生。
過去幾年,全球自願碳市場因造假與品質醜聞而陷入信任危機。 碳權標準主要制定機構Verra在今年8月就宣布因品質問題撤銷來自中國的37個水稻減排項目。然而,有證據表明,這些項目中至少超過一半從未真正實施。 這些「幽靈項目」簽發的碳權部分已經被殼牌(Shell)、中石油等大公司用於碳抵消。
中央氣象署今(30)日清晨5時30分發布颱風康芮海上陸上颱風警報,預計31日暴風圈籠罩全台。蔬菜價格大漲,平均每公斤漲至48.2元,大白菜漲9元、玉米漲5元、青蔥更是漲了20元。今年雙颱山陀兒、凱米已造成數十億元農損,農民生計是否有保障呢?
人們很容易認為平價的香蕉是理所當然的,《富比士》雜誌報導,它那黃澄澄的外表看似陽光明媚,但種植香蕉的農民卻面臨著極大的困境。 因傳統種植香蕉在大型單一栽培的農場,密集種植的農法致土壤退化,迫使農民持續依賴化學肥料和殺蟲劑,危及當地水資源及工人和周邊社區人們的健康。更糟糕的是低廉的市場價格進一步的低工資和惡劣的工作條件。
來自英國的希爾頓,透過採用再生農法,不僅擺脫對化學肥料的依賴,還透過出售有機碳權,大賺一筆,成為第一位出售土壤碳權的農民,他是怎麼做到的?
台積電的海外投資之路可謂一波三折,繼先前遇到美國鳳凰城晶圓廠出現勞動力問題,即美國工程師不適應「台式企業文化」導致招工困難,現在日本廠則迎來了「缺水危機」,由於當地特殊的地形條件限制,造成台積電位於熊本的兩座晶圓廠,可能會把整個區域的地下水全部用光光。 半導體製造需要非常大量的人力與自然資源,無論是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曝光機,還有一定得消耗的巨量電力,以及用來清洗矽晶圓,大量充足且優質的水資源。
彰化縣芳苑鄉由公所、鄉代會、農會共同發起「拒光電、護良田,千人愛鄉連署說明會」,與農民一起反光電,芳苑鄉長林保玲說,國有財產署核發5家能源公司於高達600公頃國有農地蓋光電,農民因此無法再承租農地耕作,會造成青農外流,且影響當地生活環境,所以大家「打死不退,堅決反對光電」。
臺灣有55%的珍稀物種生活在保護區以外的地區,包含農田、淺山與濕地,若能整合農友在田間觀察物種活動的資訊,將為臺灣生態調查提供珍貴紀錄。 慈心基金會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於今(6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合作推廣農友使用「愛自然iNaturalist」平台上傳田間生態記錄,透過公民科學家的鑑定或AI圖像識別技術,協助農友識別物種,公開呈現農場生態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