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合作社會員長期穩定向農民訂購產品,甚至一同參與或了解產地生產,這是重新恢復食農生態的信任橋樑作法,還可以建立消費者和生產者間的信任。
農業是人民生活的根,但隨著鄉村人口老化、年輕人外流,農業人口遽減。 如何能保住台灣的根,讓台灣農產業永續,是現在急需被正視的課題。
「水、空氣、土壤和生態」的復育是保障農民生計、活絡農村和打造永續農業不可缺的核心價值,是政府推動「新農業」和「循環經濟」的關鍵策略。 「一個國家摧毀它的土壤時,也將摧毀它自己。」——美國前總統羅斯福
連日大雨,牧場陸續傳來災情,預期未來動物疾病疫情將接踵而至,唯有完善的畜牧保險制度,才能保障這群將面臨災損的辛苦農家人。
近兩年來,台灣通路商嘗試與小農合作,推動在地化、友善土地或動物福利等產品,透明的生產過程,也讓農民、生產者能被看見,藉以重建消費者對台灣食品安全的信任。
誰說大學教師一定要有博士學位呢?有數十年的經驗的傑出農民也能成為大學最棒的業師,傳授學生如何為百香果搭建棚架,農民業師與師生共同討論要如何搭會比較適合百香果生長⋯⋯。
食安意識抬頭,食農教育永續扎根,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推出跨域陪伴,翻轉教學的「農民種子教師培訓坊」,把農夫也變成了課堂老師。
屏東縣政府於2019年規畫全台唯一的「光電專區」,原本要增加光電業者開發誘因,卻因爆發「光電滅農」的爭議而卡關。
近年來,全球各地極端氣候事件加劇,農民飽受乾旱、霜凍、極度高溫所苦,嚴重影響作物收成。在此情況下,糧食價格跟著水漲船高,專家警告,隨著極端氣候常態化,糧食價格漲價狀況還可能繼續,呈現「一去不返」的現象。
在美國加州已有農民將農地改為太陽能農田,並且將這些「種出來的電力」販賣給自動駕駛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