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7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宣布,為避免農地濫種電,以往由地方政府審查的「2到30公頃」農地變更,得改由農委會審查,「2公頃以下」農地除「被其他用地包圍、夾雜的零星農地」之外,可由地方政府同意變更,其餘農地一律不予同意變更。嚴格審查的方向,卻讓光電業者跳腳,批陳「不接地氣」。
農委會調整農地種電案審查標準,讓業者叫苦,甚至悲觀預測二○二五年的政策目標難達成。事實上,缺乏有力的整合單位,才是再生能源建置進度落後的關鍵因素。
農委會「七七修法」後,關掉農地兩公頃以下設置太陽光電大門,業者傳出反彈聲音,從二○二○年進度確定「跳票」來看,外界也擔憂二五年太陽光電的進度與目標正拉警報。在此關鍵時刻,政府希望朝農地複合式使用,其中更想引導業者轉往「漁電共生」。但在沒有成功前例下,漁民觀望、業者質疑,成為目前光電進度最須突破的障礙。
近年來缺乏再利用途徑的焚化爐底渣,頻傳大量違法棄置於農田。本月22日,立委陳椒華與環團召開記者會,痛批環保署竟大開底渣再利用法規後門,允許底渣在添加少許水泥後,以「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的名義回填農地,對此陳椒華呼籲農委會修法明定罰則,要求環保署將不當條文刪除。
在美國加州已有農民將農地改為太陽能農田,並且將這些「種出來的電力」販賣給自動駕駛車隊。
12月,北風吹拂,剛過了胡麻盛產季的台南西港,農地休養生息。然而,在當地建廠近一甲子、以生產白膠聞名的南寶樹脂,上上下下正忙成一團。
極端氣候下全球糧食生產受嚴重干擾,糧食進口國憂心忡忡,尤其國土有限,僅能騰出 1% 國土為農地,90% 糧食都是進口的新加坡,更是積極未雨綢繆,希望努力提升糧食自給率,不可能拓展太多農地下,還要能本地生產,那就只能想辦法發展「垂直農業」。
揮動復興「醣」經濟的大旗,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再提出「斯土為本」的概念,從「醣」出發來助攻 2050 達成淨零排放,因為「醣」來自孕育生命的農林土地,當農業剩餘物回到土壤轉化成有機質,內含的腐植質可固存碳,造就陸地生態系的農地、森林、竹林藏有龐大碳匯,可用來中和全球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有別於北海道的牧場平坦遼闊,日本仍有部分發展農牧業的地區較類似台灣的農地・牧場狹窄破碎、或高低崎嶇。日本透過衛星技術協助農家轉型為放牧型態,解決現狀課題。
全球減碳人士認為把食物運來運去造成額外碳排放,最好「在地生產」。雪梨新創就將這概念發揮到極致,直接在雪梨城市室內生產,「農地」就是地下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