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直擊》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11月10日於巴西貝倫召開,本屆大會核心目標之一是制定「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 GGA)的指標。從上千項指標中敲定一份百項的清單,將引領全球調適行動方向,也是未來衡量全球調適目標進展的依據。
COP30直擊》近期的強颱鳳凰、颶風梅莉莎與巴西龍捲風,再次凸顯極端天氣災害日益加劇。正在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上,各國代表正積極尋求資金與解方,協助弱勢社群應對惡化中的氣候衝擊,並強化氣候調適行動。 多邊開發銀行(MDB)近日也宣布加強承諾,並發布新報告,提出針對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資源配置的新指標與方法學,期望以共同標準提升透明度與行動成效。
COP30台灣》COP30正於南半球的巴西貝倫舉行,這座通往亞馬遜雨林的城市,讓「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調適」成為本屆焦點,也象徵全球氣候行動正邁向與自然共存的新階段。 台達已連續18年參與聯合國氣候大會,今年以「AI for Green」為主題,聚焦人工智慧在氣候與自然議題的應用,並將於17日與19日於官方談判區(Blue Zone)舉辦兩場論壇,分享AI如何協助珊瑚復育與強化綠建築韌性。
COP30背景》聯合國氣候峰會 COP30 將於 10日在巴西貝倫正式登場。環境部今(7)日舉行記者會,公布台灣國家自定貢獻(NDC 3.0),設定2035 年減碳目標為38%±2%。環境部長彭啓明形容,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登月計畫」,必須大家共同努力才能達標。 環境部也指出,氣候調適與碳定價也是此次台灣特別關注的焦點;而為即時掌握全球氣候談判最新進展,環境部也啟動「COP30 戰情中心」,並在氣候署官網增設「參與國際氣候行動」專區。
COP30觀點》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30 即將於下週在巴西登場,將聚焦全球如何兌現減碳承諾、填補氣候氣候資金缺口。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4)天特別邀請國內學者專家剖析本屆 COP30 的核心議題與台灣的氣候行動挑戰。
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30 將於11月中在巴西登場,全球將檢視《巴黎協定》十週年來的減碳進展。台灣公民社會也以行動回應,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等10個氣候團體共同發起的「為氣候而走」遊行,11月1日在台北市府前登場。 遊行以「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三大韌性主題為核心,提出12項具體訴求,呼應 COP30 關注的 NDC3.0 與氣候調適議題。
全球暖化加劇,高溫與極端天氣事件愈發頻繁,民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漸提升,但多半忽略了它對「健康」帶來的直接衝擊。 保誠人壽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14日共同發布全台首份由民間主導的《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從科學數據揭示氣候變遷與心血管疾病、空氣污染之間的密切關聯。
被視為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前哨戰的紐約氣候週(Climate Week NYC)預計9月下旬展開,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等NGO團體 17日宣布將聯合出席。 TCAN總監趙家緯指出,今年紐約氣候週有3大重點,包括督促尚未提出最新「國家自定貢獻」(NDC 3.0)的國家盡快提出、聚焦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與高碳排產業轉型,以及對美國氣候政策倒退的全球回應。
台灣大哥大聯手供應鏈響應永續,號召30家供應商復育藍碳。同時啟動3大氣候行動方向,包含強化氣候調適、協助供應商設定SBTi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加速能源轉型,以及議合高碳排供應商導入綠電等。
氣候變遷讓高溫不再是偶發異常,而是逐漸成為夏天的「新常態」。面對愈來愈熱的夏天,我們如何提升抗熱與調適能力,已成為當前重要課題。環境部今(3)日宣布成立「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串聯中央部會、地方政府、民間團體與企業,共同擬定抗高溫策略,希望強化面對極端高溫的韌性與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