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風災吹出12.1萬片受損光電板,原預計2031年才會出現的光電板退役潮,如今被迫提前面對。民進黨立委陳瑩20日表示,光電板處理量能不足,光電業者缺乏回收議價空間。 此外,業者在設置時繳交「模組回收基金」僅能用於退役回收,災損無法補貼,形同兩頭賠,「種釋迦有農損補助,但是種電損害是沒有補助的。」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20日公布《電動機車政策 2025 民意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民眾要求政府應更積極推動電動機車相關政策,成為不分縣市、橫跨各黨派立場與世代的共識;超過半數民眾更直指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推動力道皆不足,現行補助效益有限,已延宕運具電動化推動進程。
英國政府近期宣布,購買車價不超過3.7萬英鎊的新電動車,可獲最高3750英鎊補貼,總額達6.5億英鎊。然而,多位交通政策與氣候變遷學者指出,若這筆錢改為補助電動自行車(e-bike),不僅能更快減碳,還能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
立法院於8月29日三讀通過《貨物稅條例》修正案,納入購買新汽機車也可減徵貨物稅,新購燃油機車全面降稅2,000元、小客車貨物稅每輛則減徵5萬元。 其中,新購買排氣量150cc機車並完成掛牌者,除了可以減徵貨物稅每輛2,000元,再加上原先機車汰舊換新的補助4,000元,最高可減徵6,000元,修正案確定將汽機車汰舊換新的貨物稅減徵優惠延長至2030年12月30日止。
面對高電價、地緣政治與國際競爭壓力,歐盟近期宣布全新補助政策框架,試圖穩住本地重工業並推動綠色轉型。新政策《Clean Industrial Deal》不僅包括臨時性的電價補助,還放寬了國家補助限制,開放更多資金與私部門共同投入低碳技術與再生能源專案。這場政策轉向不只是產業止血,更是一場關於「工業主權」與「氣候戰略」的深度重整。
極端天氣讓夏季愈加酷熱,然而若持續使用老舊空調與冷媒,反會加劇暖化與都市熱島效應。環境部響應COP28「全球冷卻行動承諾」,宣布推出5千萬元「冷卻行動示範運行補助計畫」,鼓勵醫院、學校、旅館與工廠等汰換空調設備、導入節能創新技術。計畫採競爭審查制,每案最高補助500萬元,本文帶您快速掌握補助重點與申請條件。
全球強權競爭的背景下,格陵蘭島不情不願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川普對格陵蘭的注意,似乎幫助格陵蘭旅遊業起飛,加上去年底新機場啟用與航班增加,這個世界最偏遠島嶼渴望透過旅遊業帶來的豐沛收入,格陵蘭經濟將不再只能仰賴漁業與丹麥補助,實現多元化目標。
《今周刊》週三(3/19)舉行「ESG永續台灣 第五屆國際高峰會」,發行人梁永煌分享,《今周刊》持續透過報導及日常運作落實永續,包括舉辦「還海行動」、「自綠生活節」等活動,以響應聯合國減碳行動「ACT NOW」,讓每個人的一小步,都能成為台灣永續一大步。 經濟部主秘莊銘池強調,經濟部持續透過以大帶小等方式,助企業落實淨零,畢竟淨零對企業來說不但是加分題,更是決定能否進入供應鏈、取得訂單以維持生存的基本資格「必考題」。 他說,將透過「產創條例」投抵、今年更提供116億元設備汰換補助,助產業共同邁向淨零。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則是分享,行政部門積極推動三項措施淨零碳排。第一,科技賦能,發揮台灣科技與硬體優勢;第二,資金支持,預估在2030年以前,綠色籌融資金額估將達新台幣5兆元,支持產業發展。 第三,碳定價,讓碳費作為最有效減碳工具,估至2030年前,可減碳37百萬公噸CO2e,約當2005年排放量的14%。
全球資料中心能源消耗持續攀升,為解決高效能運算的散熱挑戰,經濟部補助工研院開發雙相浸沒式冷卻系統,並成功在全球IC設計大廠 AMD 場域驗證,散熱效能提升 50%。 經濟部強調,該技術可滿足資料中心及雲端AI訓練的高速運算需求,將助攻台灣主權AI發展創造關鍵優勢。
經濟部能源署宣布,今(114)年度「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正式啟動!即日起,只要汰換家中老舊冷氣或電冰箱,換成一級能效產品,每台新機可獲得 3,000 元補助,千萬別錯過這波省電又省錢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