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創最重的產業之一就是旅行業,在原本陸客大量減少的情境下,疫情更是讓整個產業雪上加霜。不少大型旅行社、飯店開啟了所謂的深蹲、數位轉型,但縱觀目前不論是政府補助的教育方案、產業界內部對員工的培育,雖然角度與層面多元,但依然缺乏現今旅行業最大的困境:永續性。
光陽集團執行長柯俊斌是油電平權急先鋒,身為台灣市佔率最高的機車業者,光陽同時也致力發展電動機車,今年新加坡最大獨角獸GRAB,甚至與光陽合作,全部採用光陽電動車來提供共享服務。 但對於燃油車、電動車的未來發展趨勢,柯俊斌一向力主政府應該站在公平角度,讓油、電車都能再保護環境下,努力發展更環保的車款,反對僅為了鼓勵電動車產業,大加補助的做法。 他舉亞洲各國的做法為例,也指出電動車電池所需的材料與回收所可能造成的汙染,其實尚未被量化了解。所提出的觀點或可供讀者與政府單位參考。以下為他的撰文內容:
桃園市政府為推展再生能源,打造低碳綠色城市,已推動公有房舍太陽光電屋頂標租、綠能屋頂全民參與、補助私有房舍屋頂型太陽光電及配合經濟部工業區導入聯合標租計畫等多項綠能政策;另外,市府自106年起於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明定契約容量5,000kW用電大戶應設置10%綠能設備。截至109年6月,桃園市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已達284.6MW,為北區縣市最高,較升格前已成長約55倍。
編按:雲林縣台西區海埔新生地自1991年編定為工業區,歷經藍綠多任縣長,始終招商未果,至2015年才由當時的縣長李進勇提出轉型規劃,改作綠能專區,第一期規劃獲前瞻計畫全額補助。 不過去年底縣市長選舉,雲林變天,張麗善就任後重新評估,將台西綠能專區調整為產業園區,引發立委蘇治芬質疑,蘇也曾任雲林縣長,對於她任內未能成功開發有什麼樣的解釋?如今政策再變,她又有什麼樣的建言?以下是本刊專訪蘇治芬的內容摘要。
颱風過後,破損的溫網室成為台灣農村的常景,等待農政單位編列預算補助農友們的損失。 我們該如何結合溫網室設施業者、農友和農企業,一起面對這種年復一年的現象?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於5月宣布一系列的救濟方案給予受COVID-19疫情影響的企業,但先前條件是,接受紓困貸款等補助的一方需承諾依TCFD 報導架構進行氣候變遷資訊的揭露。
「油電平權」一詞在過去一年中頻繁出現,目的是要求政府不該獨厚電動機車,給予油車和電車同樣的補助。
中國發展氫燃料電池車,地方若獲選為該產業的模範城市,未來四年可以獲得人民幣17億元的補助金,各地搶破頭。外界估計,此種熱潮下,日廠豐田汽車(Toyota Motor)將是大贏家。
從2019年開始的節能減碳政策、節能家電補助優惠,大家有跟上了嗎?只要購買符合節能標章的電冰箱、冷暖氣機或除濕機,幫助地球節能減碳,政府就會退還貨物稅,每一台最高可以拿到2000元的退稅金。
為了減輕空汙危害,行政院喊出「二○三○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目標,但至今進度嚴重落後,除了再次提高購車補助,交通部更應致力優化電池性能、普及周邊設施,以降低客運業者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