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生活在都市、看不見海,日常中看似微小的行為,都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長期且難以復原的影響。海洋保育署長陸曉筠表示,海洋永續必須從生活開始,每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的一部分。 為讓永續行動走入生活,《今周刊》響應聯合國「ACT NOW」12大個人氣候變遷行動,舉辦 「自綠生活節」,於10月18日至19日在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登場,號召民眾從食衣住行等面向,做出友善環境的「自綠」行動。
立法院於8月29日三讀通過《貨物稅條例》修正案,納入購買新汽機車也可減徵貨物稅,新購燃油機車全面降稅2,000元、小客車貨物稅每輛則減徵5萬元。 其中,新購買排氣量150cc機車並完成掛牌者,除了可以減徵貨物稅每輛2,000元,再加上原先機車汰舊換新的補助4,000元,最高可減徵6,000元,修正案確定將汽機車汰舊換新的貨物稅減徵優惠延長至2030年12月30日止。
在全球塑膠危機與氣候變遷壓力日增的當下,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用「不買單」的方式對過度包裝說不。品牌與零售商該如何回應這股減塑浪潮?本文深入解析消費行為的轉變、永續包裝難以普及的結構性困境,以及 AI 與新創如何成為突破轉型瓶頸的關鍵力量。從制度到科技,從包裝設計到消費現場,邀你一同看見「減塑革命」背後的真實挑戰與機會。
隨著美國推動氣候變遷政策及碳中和目標,太陽能產業迅速發展,而加州作為全美最大的太陽能電力生產龍頭,被視為綠色能源領頭羊,發電量在過去十年間呈現爆炸性成長。 然而,波士頓大學全球永續發展研究所(IGS)最新發表於《能源策略評論》的研究指出,加州太陽能市場在高速成長的背後,存在高達7種形式的公私部門腐敗行為,包括打著環保旗幟卻進行非法佔地,或是虛報效益,甚至涉及高層官員與太陽能遊說者的不當親密關係等,種種亂象都被攤在陽光下。
全球溫室氣體自工業革命開始持續增加,氣溫也隨之開始上升,在2024年的時候,年度平均氣溫相較於1850-1900已突破1.5°C (C3S, 2025)。面對不斷增長的排放量和加劇的氣候變遷影響,淨零、減碳逐漸成為主流媒體中常見的名詞,各國從政府、企業,到民眾,不論是擁抱何方立場,或多或少都開始面對永續議題的討論聲浪。 由政府主導制定國家減碳路徑與方法學,可以帶領社會邁向減碳與淨零;金融機構開始審視放貸對象,將ESG評分納入投資決策,降低因投資高碳排放帶來的財務風險,連帶可帶動產業的轉型;而消費者也可透過選擇和行為改變,對企業形成推力。 而對企業而言,「減排」具體上代表了什麼?本篇彙整探碳系列課程中由臺科大工業管理學系郭財吉教授分享的內容,由企業ESG角度和利害關係人的期待切入,分析淨零目標對企業的意義,並介紹轉型風險與相關策略及工具。
綠色稅制政策是影響企業永續發展策略的政府財政引擎,包括租稅優惠和租稅成本兩個面向。 租稅優惠主要在鼓勵綠色投資行為以及綠色產品、生產流程和技術的創新,租稅成本則是基於「污染者付費原則」,讓環境污染成本由污染者承擔,並反映在其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中污染者因受到懲罰造成其獲利能力降低,而碳費或碳稅就是綠色租稅成本的一種類型。
《今周刊》週三(3/19)舉行「ESG永續台灣 第五屆國際高峰會」,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在專題演講中,強調在淨零減碳中,「沒有人是局外人、沒有一件事可以被忽略」,全方位的淨零策略,包括了供給、需求、製造、環境、經貿法規五大面向。 劉文雄說明「輕推理論」(Nudge Theory)表示,可運用簡單化、即時性、具吸引力、具社交性等四大推力,來影響群體或個人的行為和決策,進而改變人們的行為、思維,以促進淨零減碳的實行。 劉文雄也引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名言:「瘋狂,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結果。」 他強調要推動淨零減碳,除要有科技創新,更重要的是人們行為、思維的改變,才是人類能走入永續新生活一個重要因素。
今周刊週三(3/19)舉辦「ESG永續台灣第五屆國際高峰會」,McElwee透過預錄影片分享氣候變遷下的生物多樣性挑戰,說明當今生物多樣性流失已經嚴重影響人類福祉。她指出,當前金融體系持續鼓勵資金流入生態破壞行為,但金融力量也是保存、修復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驅力。
近年來,碳移除技術已成為企業與政府實現淨零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少企業開始利用碳移除型碳權來抵銷無法避免的排放,例如科技巨頭微軟、Google等除了積極採購高品質碳權,更直接投資碳移除技術,加速市場發展。本文將深入探討碳移除市場的發展趨勢,分析企業投資行為如何影響市場未來,並為有意布局碳移除產業的企業和投資者提供清晰的策略指引。
日本自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後大舉建置太陽能設施,如今這批設備即將面臨報廢潮。為此,日本政府計劃將太陽能板回收納入強制性規範,並考慮對隨意丟棄的行為祭出罰則,並預計在近期出台具體回收方案與財政支援措施。 隨著台灣綠能發展的加速,這些政策措施或許能成為台灣未來面對類似問題時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