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議題下有個名詞叫「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是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約占26%,另外還有臭氧、甲烷等,「溫室氣體社會成本」(social cost of greenhouse gases)因而成為關鍵指標,用以衡量排放這些氣體的代價,碳社會成本最具代表性。
一份新聯合國報告指出「地球的保護性臭氧層正緩慢但明顯地恢復中」,並提到按照目前的恢復速度、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破洞將在約43年內完全修復。
今年初聯合國報告稱,臭氧層到 2040 年可能會完全修復,臭氧層的恢復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環境成就之一。但最近科學家分析 2004~2022 年臭氧空洞發現,在沒有氟氯化碳影響的情況下,與 19 年前相比臭氧空洞仍然變大 26%,今年秋天甚至出現紀錄史上最大的破洞。
環境部近日公布2023年空氣品質監測統計顯示,近八年我國各項空氣污染平均濃度均有下降,然而,細懸浮微粒(PM2.5)與臭氧二項污染物在今年較去年小幅升高。我國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將於明年上路,指標污染物亦由PM2.5轉變為臭氧,改善重點將放在中南部空污及臭氧紅害。
今天(9月16日)是「國際臭氧層保護日」,是為了紀念在1987年,聯合國為避免工業產品中的氟氯碳化物等物質對地球臭氧層的傷害,邀請會員國簽署了《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的日子。而在37年後的今天,臭氧層的孔洞是否已修復完成?臭氧層被破壞後的危害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