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甫於今年一月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不只設有自願減量專案,鼓勵企業或政府減碳行動,同時也可進行碳權額度的移轉、交易或拍賣,展現台灣邁向淨零轉型的決心。
《氣候法》今年2月上路,環保署已全數提出首波三子法草案,將在8月前召開研商會,徵求各界意見。根據草案內容,未來業者透過「自願減量專案」申請碳權,須通過審查以確認符合國際減量原則。碳盤查及查驗則首次納入違規處罰情形。而針對環評增量抵換,過去僅為建議性質,未來須強制依法抵換碳排。
「氣候變遷因應法」於今年2月15日公布施行,有多元工具促進實質減碳,包括溫室氣體盤查、查驗、徵收碳費、自願減量與增量抵換。環境部表示,盤查與查驗相關3項子法已於日前修正發布,10/12公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都是促進減量很重要的子法。後續自願減量額度交易辦法以及碳費徵收相關子法,也正加緊腳步研訂中。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挑戰,企業積極投入自願減碳專案,尋求碳權認證以達成碳中和。台灣透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及相關子法規範,推動自願減量專案,並透過簡化審查程序和明確化管理辦法,提供企業更大誘因參與減碳行動。讀者將透過此文,了解2023年的新版自願減量專案包含三大重點,了解企業可以怎麼運用自願減量專案,朝淨零轉型邁進,並達成國家2050年淨零目標。
4月30日為碳盤查報告書繳交截止日,為落實溫室氣體排放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環境部今(9日)舉辦了「碳盤查及自願減量專案輔導」說明會,氣候署排放管理組長郭孟芸的表示,除了今日的說明會外,地方環保局也將在截止日期前一周提醒相關事業單位登錄。事業單位完成登錄後,除了第三方查驗外,環境部還將從中篩選出20家事業進行深度查核。
今周刊編按:國內碳權交易將上路,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國內碳權(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預計在10月2日上線,希望透過碳權交易市場推動企業減碳正向循環。 環境部已於2024年7月1日正式發佈《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主要是針對台灣本土的減量額度進行交易。值得注意的是減量額度來源包含執行先期專案(現已暫停)、抵換專案(已不再接受新案註冊)以及自願減量專案,其中來自先期專案的額度,僅能透過協議交易,並不能使用定價或是拍賣之功能。
國內碳權交易將開跑,根據碳交所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公開資料,已有奇美實業、中鋼、台北101等共6個專案,在減量額度平台公告相關交易資料。 此外,環境部目前核可的減量專案已經有一百多項,目前較為大家熟知的國內碳權主要來源,包含:抵換專案、自願減量專案等碳權專案,經過環境部核准,即可取得碳權,可以留著當作組織的減量使用,或是到碳交所平台上架交易。
國內首例「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通過環境部審查,至少取得1,011噸減量額度(國內俗稱碳權)!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表示,台中市政府與台積電合作的海岸造林專案面積計約2.834公頃,以70%存活率估計,30年至少可取得減碳額度約1,01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碳權。
環境部近日審核通過台積電提出的自願減量專案,及日月光提出的低蓄積林減碳方法學。環境部官員指出,近年來台灣各行業推動營運過程減碳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果,如今紛紛開始轉向自然碳匯領域,這將為碳匯技術的發展帶來正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