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逐步淘汰燃油車,各國積極推動零碳排目標,電動車成為關鍵角色。然而電動車電池續航力有限且充電緩慢,對於車主而言是一大挑戰。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提出一種解方案,利用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電池交換站」(Battery Swapping Stations)。這項研究顯示,若能結合可再生能源,不僅能加快電動車推廣,也能符合南非能源轉型的目標。
今周刊編按:為了反超比亞迪與特斯拉領跑的全球電動車市場,日本政府正悄悄投入逾200億元,推動日本車企研發,比鋰電池有更強續航力和更安全的「全固態電池」電動車,其中本田最快2025年1月投入試產。
台股除權息旺季到來,高股息ETF競爭也白熱化,但今年整體台股配息殖利率不如去年,究竟接下來該如何汰弱留強,挑到配息續航力穩定的高股息ETF?
低碳轉型的時代來臨,許多駕駛對於電動車仍有「里程焦慮」(指駕駛擔憂車輛沒有足夠的續航力以抵達其目的地),因此車廠在能源轉型的路上,經常會優先推出油電混合車,例如:插電式油電車(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就是很受歡迎的選擇。 不過,一項研究發現,PHEV 並不真的那麼環保,碳排放其實比車廠宣稱的還高!
美國豪華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於2016年推出入門級房車Model 3,藉由更低的售價開啟特斯拉全球熱賣之路。6年之後特斯拉Model 3終於改款登場並已經率先在中國、馬來西亞等官網上開放預售。以中國市場為例,煥新版特斯拉Model 3起售價格,相比改款前調漲28,000元人民幣(約12.2萬台幣)。
(今周刊1388) 氫能的商機究竟有多大?高盛喊出一兆美元,而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預測,從氫能的生產到儲存、運輸和應用等環節,至二○五○年全球氫能供應鏈市場商機更將超過兩兆美元,相關個股也被賦予長線趨勢的想像空間。
「氫能巴士續航力比電動車好,我不用整天提心吊膽盯著巴士剩多少電,而且,加氫的速度跟加油差不多,10分鐘以內搞定,不用等好幾個小時。」7月初,《今周刊》實際走訪韓國氫能示範城市蔚山,一位中年司機一邊駕駛氫能巴士,一邊細數氫能的好處。
不論在觀望或已經有電動車的人,或許都對「充電」感到不方便,而各家電動車也在想盡辦法提升電池續航力,或是加快充電速度。但如果有一天,電動車不再需要停下來充電,那會是什麼樣的夢幻場景? 答案或許不在電動車,而是馬路。
財經網站CNBC報導,起價在25,000至30,000美元(約台幣768,125至921,750元)之間的下一代電動車要來了,消費者可以買到續航力較短的較小車型,而車廠節省成本的能力決定他們能否稱覇大眾市場,其中以特斯拉與鴻海最受關注。
電動車能否普及化,關鍵包含電池的造價成本、使用年限、續航力,以及充電設施的完善與否等因素。對一般消費者而言,電動車的最大顧慮就是電池使用年限。手機電池一般使用三年後續航力就開始衰退,然而電動車的大電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