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碳捕集技術的商業規模化,在美國碳排放交易制度雖然已經有自願性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目前卻還沒有任何政府規範,或者聯邦政府硬性規定的碳交易價格。 在一次與 CNBC 的專訪中,突破能源基金的技術領導投資人 Eric Toone 指出,未來碳捕捉技術肯定不會如目前昂貴。而談及價格以外的另一項爭議──企業社會責任──Toone 則認為探勘潔淨替代能源、發展碳捕捉技術,兩者理應齊頭並進,才更符合氣候危機的迫切性。
如何快速建置大型太陽能電廠?太陽能新創 Terabase Energy 盼透過「機器人」迅速建置電廠實現太瓦級(TW)規模太陽能,此次 B 輪融資也獲得比爾蓋茲突破能源風險投資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BEV)、Prelude Ventures 等公司 4,400 萬美元的資助。
美國B型企業Source創辦人科迪·弗里森 (Cody Friesen) 發明從空氣中取水的水電板(Hydropanel),為一般住家及醫院、工廠及任何沒有基礎建設之地區提供再生潔淨水。投資者包括比爾蓋茨的突破能源投資、貝萊德和美國最大公共能源公司杜克能源,於全球 50多個國家都有業務,目前總募資超過2.7億美元(約新台幣83.5億)。
(今周刊1408) 積極倡議環保的比爾‧蓋茲,八年前設立「突破能源組織」,試圖加速解決危機的進程。 在COP28峰會上,他分享這八年來努力的成果與投資心得。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坐擁1052億美元身家(逾3.41兆元台幣),如今除了投資核融合等未來新能源,如今也跟鴻海集團有了另類接觸。 這個接觸就是蓋茲2015年成立的新能源創投業者「突破能源」(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與鴻海集團在新能源商業化的項目搭上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