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糖屏東230公頃人造林區計畫砍樹種電,土地將規劃為光電園區,未來可望裝設比核四發電量更大的太陽能發電裝置。毫不意外地,這個計畫引來各方人馬的議論。
今年7月7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宣布,為避免農地濫種電,以往由地方政府審查的「2到30公頃」農地變更,得改由農委會審查,「2公頃以下」農地除「被其他用地包圍、夾雜的零星農地」之外,可由地方政府同意變更,其餘農地一律不予同意變更。嚴格審查的方向,卻讓光電業者跳腳,批陳「不接地氣」。
透過空拍機俯瞰,屏東占地約1公頃的向陽竹田農場上方屋頂,布滿一塊又一塊太陽能板,這裡一年光發電收入約500萬元、農作收入則約250萬元,「台灣農業結合綠能這個好的趨勢,同時有農業與電的收入,兩者可以共生。」光電溫室先驅、向陽優能董事長陳貴光說。
農委會調整農地種電案審查標準,讓業者叫苦,甚至悲觀預測二○二五年的政策目標難達成。事實上,缺乏有力的整合單位,才是再生能源建置進度落後的關鍵因素。
台泥5月19日召開線上法說會,董事長張安平表示,氣候變遷及廢棄物處理是現代社會必須要面對的兩大課題,隨著公司積極發展各種電力及儲能事業,對於減少碳排及增加獲利都有所裨益,台泥將繼續朝向穩定財務結構、國際化及多角化事業群發展。
能源轉型須加快腳步,地面型光電案場卻接連出現社會爭議。上週五(6日)的「2021新能源論壇」上,光電業者指出,太陽光電的減碳效益是種樹的50倍,呼籲政府適度釋出平地造林地做光電。
「帶著縣府團隊下鄉開說明會,不然農民以為廠商是詐騙集團。」二○一四年十二月,潘孟安甫當選第一任屏東縣長,親自帶著各局處人員下鄉向農民說明,推動第一代的「養水種電」政策,簽約動輒二十年起跳,堅持讓每位農民知道自身的權益外,憑藉著發展光電綠能的決心,讓潘孟安獲選為二○二一年《今周刊》永續城市大調查的「最佳首長信任獎」,目標拚明年上半年,達成百分之百綠能供全縣二十八.八萬用戶用電。
市面上的鋰電池通常是液體電解質在兩個電極之間攜帶離子,不過近日長期關注於固體替代品的科學家們看到了一些新的電池發展目標。這項研究的作者使用了源自木材的纖維素作為固體電解質的基礎,這種電解質會像紙一樣薄,它可以在電池循環時彎曲以吸收應力。
未來的電動車(EV)電池,也許不需要使用鈷或鋰等價格高昂的金屬。日本製紙(Nippon Paper Industries)研發出木漿電池,可以點亮燈泡,期盼此種電池有朝一日能作為智慧機、電動車的電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