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也許不像美國,有如 Google、Apple 或 Facebook 等突然急遽成長的科技公司,但他們在科技發展中擁有不同面向的領導地位—科技向善(tech for good)。
美國《華爾街日報》盛讚台灣是「垃圾處理的天才」,資源回收率高達五八%傲視全球,也吸引世界各地環保專家前來考察。但這樣的成績單,在老牌資源回收廠「大豐環保科技公司」的眼中,仍有努力空間。
你知道到了2024年,全世界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印度嗎?然而當前,有著13億人口的印度,網路普及率卻只佔了該國40%不到的人數 。這同時也代表著,印度是塊網路的「待開發市場」,不論是 Google、Facebook、Amazon等各大科技公司,都急欲攻佔這座市場。
隨著各大科技公司宣布減碳目標,串流媒體巨頭Netflix近期宣布,要在2022年底達成淨零排放。Netflix的內部報告指出,去年碳足跡大多來自電影電視製作與企業營運。
隨著電動車生態逐漸成熟,包括傳統/新創車廠、矽谷科技公司無不加緊研發馬力跟上,就連各國政府也下重手補助建立在地產業鏈,究竟台灣在其中要如何突圍?
《富比士》公佈2021年度最有影響力行銷長榜單,從數百家企業中挑選出50位在塑造品牌認知、建立企業內外影響上表現最佳的行銷長,而今年的榜單中也可以Netflix、Peloton、蘋果等科技公司。
上個月,一間美國科技公司宣布,它們要透過基因工程技術,「復活」在 4,000年前就已經滅絕的長毛象......
以太陽能奠定事業基礎的雲豹能源科技公司,看好全球發展綠能趨勢,逐步切入離岸風電、儲能等產業,蓄積搶食再生能源整合服務商機的實力。
微軟聯合創始人蓋茲(Bill Gates)10月20日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未來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進行投資所收穫的回報將與一些最大的科技公司所產生的回報相似。這個行業將會誕生8個特斯拉(Tesla),甚至可能是10個。
Google 一向以優渥的員工福利著稱,是許多人都想進入的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