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幾年,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CE)逐漸被認為是地球得以永續發展(Sustainable)的關鍵,愈來愈多的研究人員以及企業開始逐漸朝這個方向前進。
荷蘭政府投入近千億台幣,打造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發電站,《今周刊》特別邀請到荷蘭能源研究中心事業發展部總監耶寧哈,分享荷蘭風電發展經驗。
2015年是循環經濟研究蓬勃發展的分水嶺,但循環經濟並不是為了推翻先前相關學科的論證成果(包括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產業生態學等),而是創新技術來減少殘質排放,同時也思考以更有創意的商業模式來減少耐久性財貨的持有率或提高使用率;更重要的是,在污染者付費、受益者付費的原則下,藉由適當的誘因機制來確保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利益公平,為社會創造循環型商機、更高的附加價值和工作機會。總之,循環經濟有其不可悖離的發展原則。
根據知名數據平台Statista研究,在最樂觀的情況下,這波疫情衝擊仍造成世界經濟逾760億美元的損失,為了從這個打擊中恢復,各國政府祭出振興措施。
ESG投資理念近年來愈來愈夯,回顧這趟過程,首先是各家機構著手進行研究,發表一篇一篇的報告,證明愈是注重環境(E)、社會(S)與公司治理(G)的企業,長期股價表現愈能優於同類股。接下來,更多投資機構開始納入ESG投資理念,讓ESG透過投資機構「用錢投票」的影響力,快速擴散為投資市場的主流思惟,也再次強化「企業愈關心ESG、股價愈有撐」的效果。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可帶來更顯著的財務效益,加上巿場法規壓力增加,雙重理由讓ESG相關投資需求大增,但肩負支應台灣人未來生活負擔的五大基金,跟上了嗎?
北極熊可能是人類溫室氣體排放下第一個最快滅種的大型動物。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的最新研究顯示,如果不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到本世紀末,北極地區除少數北極熊之外,大部分種群可能會完全滅絕。
根據科學家統計,全球平均溫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然而氣候危機來得比科學界原先預期的快!根據外媒《The Gardian》的報導 ,近期的科學研究顯示,能威脅人類生存的極端高溫已經發生了;此外,「潮濕」的氣候乾旱更致命。
氣候變遷愈來愈嚴重、極端天候勢將重創經濟,科學家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未來80年沿海地區發生洪災的次數恐上升50%,估計將衝擊全球20%的GDP。
滂沱大雨雖擾人,但也有用之處。最近美國與香港研究人員攜手,想要研究這項常被人忽略的自然現象發電潛力,最終研製出水滴發電機(droplet-based electricity generator,DEG),可產生140伏特電壓,足以點亮100盞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