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糖屏東230公頃人造林區計畫砍樹種電,土地將規劃為光電園區,未來可望裝設比核四發電量更大的太陽能發電裝置。毫不意外地,這個計畫引來各方人馬的議論。
樹,是砍還是不砍?That is the question!以往「砍樹等於破壞環境」的觀念幾乎已經深植人心,甚至成為臺灣的一種社會氛圍。現在看來這個觀念要更新了,各種場域的保育當然要做,但是森林中適度的砍伐、培植與善加利用,其實才是環保之道。
隨著人類對木材、紙類品的需求增加,被稱為「地球之肺」的森林,佔全球的面積逐漸減少中,然而,全球唯一一檔以林木為主題的百達林木資源共同基金,卻因為永續題材受到投資人認同,一年來報酬率竟超過7、8成,還入選《今周刊》「ESG永續台灣」評選「全球50強永續基金」之列,「砍樹的公司怎麼可能環保?」就讓百達投顧產品經理黃俊苔,為您揭開旗下標的背後的ESG真相!
「種樹造林」似乎是很振奮人心的環保工作。 不幸的是,如果欠缺國土規畫、環境背景的調查、合理的目標定位、經營管理的專業配套,很可能不是想像中的美好,而是一連串資源的錯置,留給後人難以收拾的殘局。 近日,台糖平地造林因為要引入太陽光電計畫,「砍樹」發展「綠能」,似乎成了另一個爭議的戰場。但這件事不應該淪為如此簡化的二元對立,必需先了解平地造林政策的歷史脈胳及現況,做為討論的基礎。
這是一個企業二代把公司發展到5百萬美元營收,卻下了決定,要把40%的收入砍掉的故事。 承接上一代的砍樹公司,美國B型企業Leaf and Limb營收有一半以上是來自於砍樹服務,但二代羅勒卡姆( Basil Camu) 從杜克大學雙修經濟與歷史一畢業,卻碰到了一個策略與現況的抉擇時刻;2008年金融風暴,他與父親從困境中理解原來所從事的行業居然握有扭轉氣候危機的鑰匙。
國發會制定2050淨零碳排的機制,其中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力,水力、地熱、海洋、生質能等,台泥日前也宣布與花蓮林管處、水利署第九河川局共同簽署「花蓮外來入侵植物資源化合作備忘錄」,將花蓮地區銀合歡移除後的廢木料,以先進水泥窯協同處理技術 Co-processing 資源化再利用,成為生質能。
綠色意識抬頭,永續發展議題已成為企業顯學,原本冷門森林系成新寵兒。中華林學會主辦、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協辦本屆「113年森林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今(17日)匯集多位林業界專家學者,收到約200份學術論文、海報,不少都在探討當前最熱門的減碳、碳匯、生物多樣性議題,台大森林環資系主任丁宗蘇統計,收件數相較去年成長超過五成。
台灣森林覆蓋率超過60%,可說是森林國度。然而,不少台灣人對森林的認識卻相對疏遠,許多樹木的名稱無法說出,並且存在一些誤解。因此,生活中的環境教育至關重要,隨著對大自然的了解加深,我們將能更好地與環境和平共處,實現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