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常因牛隻產生大量甲烷,成為氣候問題焦點。國際研究發現,在牛隻飼料中添加藻類「海門冬」,可減少9成甲烷排放,台灣有野生海門冬,但分布零散且產量不穩定。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成功開發全台首創的海門冬陸上人工養殖量產技術,有望切入全球反芻動物減碳市場,未來更可望催生來自低碳排牛隻的「低碳乳」。
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嚴峻,溫室氣體減量成各界關注焦點。甲烷(methane)溫室效應約二氧化碳 21 倍,全球畜養牛隻超過十億頭,消化過程的打嗝排氣,就是甲烷主來源之一。為了抑制農牧業甲烷排放,紐西蘭甚至祭出「牛屁稅」甲烷排放課徵計畫。如何從源頭減少牛隻甲烷排放,成為畜牧業轉型的關鍵課題。
全球糧食生產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佔總量的21%~37%,不永續的農畜牧業使氣候日益惡劣,極端氣候與天災衝擊不止危及生物多樣性,據報告,到2030 年農業和食品公司的價值更可能會損失高達26%,約1,500 億美元的投資者損失。但有研究則說,有企業透過淨零和積極行動來加速轉型,則可從土地轉型帶來的 4.5 兆美元的機會中分得一杯羹。
臺中環保局於本月18日在大安區舉辦「112年度臺中市畜牧示範鄉青蔥DIY體驗活動」,現場邀請農友、畜牧業者及民眾一同認識畜牧沼肥再利用澆灌種植的粉蔥,透過洗蔥、粉蔥植栽及品嚐青蔥脆餅,分享天然沼肥澆灌的豐碩成果。
近年台灣太陽能產業遭中國價格競爭打得節節敗退,但太陽能新創「飛立威」,反以獨家技術做出市場區隔,從新一代YouBike到美國牧場,都能見到其產品的身影。
人類飲食文化與地球環境息息相關,隨著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畜牧產業在過程中製造出的大量溫室氣體,被視為導致全球暖化的最大元兇之一,也因此各界積極尋找取代畜牧業肉品的未來解決方案,「昆蟲飲食」則在近年來被科學家視為舒緩溫室效應以及糧食危機的關鍵。 飼養昆蟲除了擁有低污染、低耗能、低碳排放的優點,食用昆蟲在蛋白質的轉換上更比各種肉類來得有效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曾發布可食用昆蟲相關報告,積極推廣昆蟲飲食,世界各國也不斷有新創團隊積極投入昆蟲食品及餐點之開發,尋找未來餐桌新可能。
說到對於畜牧業的印象,不外乎是又臭又不環保,酪農業更是如此,光想到髒亂牛舍和乳牛的糞尿廢棄物就令人避而遠之,更不用說牛這樣耗費大量水資源、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全球暖化隱形殺手,然而,在討論多年的環保議題再加上近期淨零排放的提倡,現在的畜牧業依然一如既往嗎?
有別於北海道的牧場平坦遼闊,日本仍有部分發展農牧業的地區較類似台灣的農地・牧場狹窄破碎、或高低崎嶇。日本透過衛星技術協助農家轉型為放牧型態,解決現狀課題。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加深,人們也逐漸注意二氧化碳以外,另一強大溫室氣體甲烷。而甲烷的排放,主要來自於畜牧業的牛隻,因此與大眾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而一家位於紐西蘭的食物科技公司 Miruku 利用分子農業(molecular farming)技術,讓植物細胞變成迷你工廠,並產出蛋白質以及其他如脂肪、糖等組成牛奶的分子。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2006年發表 的《畜牧業的巨大陰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報告,全球畜牧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佔全球人類活動所產生的18%排放量,排放量更甚於運輸業。因此,畜牧業如何達到碳中和、甚至淨零排放是能否減緩氣候變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