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價太便宜了,低廉的電價導致用電浪費,其實調高電價未必會增加家用電費支出;如果能加快建置智慧電網,以更智慧的定價機制,就可降低每天尖峰負載的用電需求。
2016年啟動的電力能源轉型,使得台灣再生能源持續增加中,最近(2021.5),白天用電尖峰時,太陽光電的發電量已可占全台9%以上,比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還多,順利供應用電需求,證明了太陽光在供電系統已占有重要地位。
「南港這裡,生技園區現在已經有30多家廠商有意進駐;花卉公司要裝冷氣控制溫度維持品質;還有大巨蛋、捷運……,每一項都是必要的產業、民生用電。」拿著一張用電需求無法被滿足的重大建設列表,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仔細解釋每個用電戶的重要性。
台灣電力公司今(26)日和西門子能源公司簽署「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MOU)」,目標2025年達成興達電廠氣渦輪機混氫5%發電示範。台電表示,配合2050淨零目標,電力去碳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今日也發布電力淨零規劃,將從電力、電網及用電需求等面向出發,分別擬定策略達成淨零。
移動式電網可以滿足偏鄉離網地區的用電需求,但發電量一直以來都是個問題,如今美國新創 Sesame Solar 帶來世界上第一個 100% 移動奈米電網,利用太陽能與氫能,可以迅速部署綠能並在幾週後提供電力。
連日高溫天氣造成大陸用電量飆升,水電大省四川省已宣布,15~20日工業停產6天。大陸發改委16日表示,用電需求持續走高,電煤供應保障正面臨壓力,暗示限電危機可能擴大。至於已經停產的四川,市場認為,將對電池及太陽能行業帶來衝擊,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位在四川宜賓的工廠,傳已因限電停產。
隨著經濟發展、工商業用電需求持續提升,中長期而言,台灣對於發電量仍有大幅成長的需求存在。然而在淨零碳排路徑、非核家園政策的原則之下,要再增加化石燃料、重啟核電已經顯得不切實際;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為火力發電鍋爐燃料的技術已逐步成熟,除了風力、光電等「再生」能源之外,廢棄物回收再製的廢轉能已成另一重要思考方向。
為競逐 AI 技術,科技大廠紛紛大手筆投資支援 AI 運算的新型資料中心,面對龐大的電力需求,有人瞄準核電供電,相關能源股過去一年來股價起碼漲超過 90%。
為滿足 AI 資料中心用電需求,外媒報導指出,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攜手創投機構,投入 2,000 萬美元到太陽能新創 Exowatt。
經濟部15日公布最新2023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預估到2030年全國用電會比2023年成長約12~13%,其中AI科技的用電需求預估從2023年的24萬千瓦增加至2028年的224萬千瓦,增加200萬千瓦,成長約8倍。 值得注意的是,原定的再生能源占比20%目標實現時間再次推遲。最新預估顯示,這一目標將延至2026年11月才能達成,與去年的預測相比,達標時間又往後挪移了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