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22日首度公開「2050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環境部估算,循環經濟貢獻1/3綠色產值,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環境部草擬的2050年循環經濟目標暫定為,較2020年資源生產力翻倍、人均物質消費量降三成、循環利用率提升至2.5倍。正式版本最快明年底提出。
行政院近期宣布啟動「十大AI基礎建設計畫」,預計至2040年將帶動逾新台幣15兆元(約5100億美元)的經濟產值,藉此推動台灣產業升級、並鞏固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戰略地位。同時間,隨著全球ESG規範趨嚴,跨國品牌對供應鏈環境表現要求日益提升,台灣製造業正面臨一波結構性的污染防治升級浪潮。
每年台灣產生約46萬噸豆渣、27萬噸茶渣與近 10 萬噸咖啡渣。京冠生技從中發現商機,將「渣滓」轉化為抗生素替代品、保健食品原料、甚至高級化妝品成分,還打入東南亞與日韓市場,潛在產值高達 40 億元。
台灣電線電纜業在強韌電網計畫的推動下,產業前景看俏。根據經濟部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1月至10月電線及電纜業產值已達1,886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22.9%,全年產值預計將突破2021年2,024億元的歷史高點。 其中重電股四雄,中興電(1513)、士電(1503)年營收創歷史新高,而亞力(1514)因2023基期太高,拉低了2024年的營收表現。
在自然碳匯領域中,除了經常討論的森林綠碳,以海洋生態為主的藍碳也逐漸受到關注。尤其部分藍碳的固碳能力甚至優於綠碳,因此被視為碳權市場的新寵。越南擁有超過3,000公里的漫長海岸線,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正積極開拓藍碳新商機。
你知道一年全球花在環保設施的金額多少嗎?根據研調機構預估,一年接近3兆美元,相當於快要100兆台幣。其中,用來處理廢棄物(垃圾)的產值約佔14%,一年約4,265億美元(約新台幣13.6兆),根據預估,從2023年到2028年,全球廢棄物管理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為 8.8%。未來幾年,每年新增的金額高達448億美元,這就是廢棄物處理廠每年可取得的潛在增長空間,如果有本事的話!
面板大廠群創(3481)自2022年第一季以來,連續8季虧損後,終於轉虧為盈,第2季財報合併營收為568.6億元,營業淨利4億元,稅後淨利為12億元;不過《2023 永續影響力評價報告》顯示,群創上游供應鏈產值減少,採購需求、員工收入都減少。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於7月12日召開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第5次決審會議,通過東聯(1710)、智崴(5263)、聯策(6658)主要與誠霸科技、超特國際、立誠光電合作,以及源傑科技(688498.SS)的4項研發計畫,預期將衍生投資逾5億元,創造逾25億元產值。 其中,東聯化學與工研院攜手合作的材料開發計畫,更是全球首創以碳捕捉再利用技術,將二氧化碳轉化為類固態鋰電池材料。
坐落於臺東外海,面積比桃園機場大一點的綠島,有大約四千多位常住居民;但每到春夏旺季,經常迎來每年三十多萬人的觀光旅次。 儘管龐大的人流意味著當地重要的生計來源,但也對當地有限的資源產生龐大壓力,從最基本的食物的取得,到推動觀光所需的自然生態美景,以及遊客旅遊過程中會使用的能源與各類資源,再加上氣候變遷加劇,以及多次颱風及COVID疫情的衝擊,都使得綠島的永續發展充滿挑戰。
《今周刊》週三(6/26)舉辦2024第七屆「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雲林縣長張麗善以「氣候變遷下雲林的韌性與創新」為主題發表專題演講,分享雲林縣如何透過智慧農業,讓農業大縣走出新道路。 「雲林是台灣的廚房!」專題演講一開始,張麗善以雲林為農業大縣的背景開始談起,「你吃的三把蔥裡面,有一把是雲林的;你吃的三條豬,有一條是雲林的!」她舉例。 張麗善指出,雲林是台灣糧倉,是最大的蔬果中心、畜產中心,他在2018年上任縣長時,雲林的農業產值769億元,到了2022年,成長了130億元,達到了890億元的規模,甚至還打出自己的「雲林良品」的品牌。 只不過,雲林的農業產值提升,但對於雲林廣大的農業人口而言,卻依然不夠多。張麗善表示,雲林縣有66萬人口,有49.7%、將近33萬人口從事農業,換算下來,所有從事農業的人,一年收入約25萬元,遠低於勞工基本工資。 「雲林要兩脫,第一要脫胎換骨、第二要脫離貧窮」,張麗善坦言,雲林的背景相對艱困,除了高齡化還有少子化,「50歲以上的人佔雲林人口比例超過65%,65歲以上超過20.7%」,還「生不如死」,每年死亡人數超過7、8千人,出生人數3、4千人。 雖然面臨挑戰,但張麗善表示,雲林仍不遺餘力要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2020年就已經透過縣務會議成立SDGs團隊,也有出版自我檢視報告,透過大健康產業、永續農業建立韌性的綠色產業,更成立極端氣候變遷辦公室,因應未來氣候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