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外帶與外送成為生活中的日常,一次性的紙容器回收量也不斷攀升,光是去年就回收了17萬噸。立法委員洪申翰昨(14日)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質詢指出,紙容器製造、進口的前端申報量只有6萬噸,顯示紙容器「短報」數量高達10萬噸,不僅導致回收基金入不敷出,環保署對地下工廠的查核與輔導納管也不夠積極,根本是便宜行事。 環署現在規劃「五年三階段」,要逐步提高前端清除處理費率,洪申翰呼籲,相關辦法應儘速上路,落實生產者延伸責任。
環境部9/6公布升格後首任環評委員名單,21名環委中,包含14名民間專家學者。而睽違一個多月後,環境部首場環評會議也將於本週四召開。民間認為,環委專業有侷限,必要時應邀請外聘專家共審,如風場應有漁業專家、四接案應有港務專家。據了解,四接環評近期還不會排審。
碳費徵收將於2024年1月1日上路,2025年依盤查結果開徵碳費。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今(10/4)邀請環境部長進行113年度業務報告,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第一階段將針對年排放量達2.5萬噸的排碳大戶徵收碳費,經調查統計全台共512家,而「獨步全球」的台灣的「碳費」制度,薛富盛承諾將規劃下一步碳稅徵收與總量管制,並在一個月內提出評估架構。
離岸風電開發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旗下三個風場渢汎、渢成、渢利,27日在環境部進行第五次環評初審。開發單位取消桃園觀音廊道上岸規劃,全部於竹南廊道上岸,也承諾加大風機間間距,留設鳥類廊道。不過,多個漁業代表仍質疑風場直接影響漁獲,海纜與漁場距離太接近等。環委最終決議三案通過環評,但仍須補充說明對鳥類和中華白海豚棲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