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在台南四鯤鯓的沙灘上,一把抓起陽光下閃閃發亮的細沙,定睛一看,卻有幾顆白色顆粒。這不是浪漫唯美的貝殼沙,而是經過潮汐長時間淘洗出的塑膠微粒。往沙塵捲來的方向一看,綁著塑膠繩與鐵絲的竹製蚵棚,則錯落堆置在岸邊。
今周刊編按:永續發展已成為政府政策、企業經營和個人生活的重要課題,今周刊ESG永續台灣將於每兩周推出「永續綠能快訊」,為讀者提供最新的綠能相關議題。 本期「永續綠能快訊」聚焦潮汐發電,比起光電和風電,潮汐其實更容易預測發電條件,因為每天漲退潮的時間穩定且可預測的。
由社團法人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主辦,第二屆海洋能產業發展論壇今(18日)登場,台灣擁有長達1,440公里的海岸線,豐沛的海洋能量孕育了海流、波浪、潮汐、鹽差等多元能源。 政府已將海洋能定位為能源發展的重要主軸,目標在2050年達到1.3GW至7.5GW的發展規模,這不僅是實現能源轉型的關鍵一步,也將顯著貢獻於減碳,預計可減少碳排放173萬至1,103萬噸。
依海而生的澎湖子民,隨著潮汐漲退,牽起世代之間的集體海洋記憶,這是台灣最豐盛的擁有。
英國國會大選變天,立場偏左的工黨睽違14年重新執政,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順利成為新任首相,他在選前就承諾將氣候及乾淨能源放在優先順位,不但喊出要在2030年讓電力來源脫碳,還準備以設立企業的方式,加快再生能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