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son Reuters報導,德國副總理兼經濟與氣候行動部長Robert Habeck週二(3月8日)表示,上週末宣布的德國首座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應該會在兩年內建成,就像特斯拉(Tesla Inc.)只花兩年時間就完成柏林超級工廠興建工作。他說,德國政府認為,電網、LNG接收站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建設必須以「特斯拉速度(Tesla speed)」完成。
俄烏前線戰事未明,歐美已陸續對俄羅斯祭出制裁,阻礙其石油、燃氣與煤炭出口,而美國的液化天然氣產能緊繃,不足以應付全球所需,看來,能源短缺的警鐘已悄悄響起。
美國成為歐洲國家天然氣危機的救援隊,上百艘船隻正在北大西洋航線來回奔波。未來這波天然氣艦隊規模將更大,美國稱將與其他供應商合作,2022 年向歐盟額外輸送 150 億立方公尺的液化天然氣 (LNG),2030 年之前每年要供應 500 億立方公尺給歐洲。
Thomson Reuters報導,國際能源署(IEA)執行董事Fatih Birol(見圖)週二(10月25日)在新加坡國際能源週(SIEW)發表演說時指出,全球液化天然氣(LNG)市場供給趨緊以及主要石油生產商減產、導致全球首度陷入真正的能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