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今年4月預告由農業部及海洋委員會共同提出的「海草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紅樹林植林」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並於9日召開首次審查會議,卻引發學界和環保團體對生態平衡、碳匯計算及政策目標的爭議。
今周刊編按:環境部於10月底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兩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企業可透過改善森林、竹林經營模式申請碳權。 為加速自然碳匯發展,農業部已向環境部提交5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審議,包括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海草復育及紅樹林復育等。農業碳權可望發展成為新商機,但如何將土壤碳匯轉為有價的碳權呢?本文分5步驟帶你一次看懂。
《今周刊》2021年啟動「還海行動」,計畫邁入第5年,2025年《今周刊》宣布,將啟動1萬瓶海草復育計畫,號召企業、社會大眾在澎湖海床種下「藍碳種子」。 這次「還海行動2025」今周刊在元大金控、技嘉科技、遠東新世紀、台灣銀行、永豐金控、犀牛盾等企業支持下,與台大生命科學院漁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建置海草培育系統,在校園打造復育基地。同時,行動計畫也與蘋果劇團合作,將展開全台校園、社區巡演,將海洋生態保護向下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