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熱能除了可以應用在居家暖氣、電熱水器,也能用來發電跟海水淡化,現在科學家也找出更有效的太陽熱能吸收材料,利用全球暖化元兇之一「煤煙」,能以低生產成本、打造出效果優於石墨烯跟奈米碳管的設備。
新加坡身為彈丸之地,屬於水源性水資源缺乏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全球倒數第二,只比沙漠國家摩洛哥多,過去用水自仰賴馬來西亞進口,為了提高水資源自給,降低對馬來西亞的依賴,以免受制於人,新加坡積極衝刺集水區的水源管理、海水淡化,以及回收水。
以波浪能為動力來源、設備還是由 170,000 支回收寶特瓶製成,新創 Oneka 開發出超環保的海水淡化設施,每天可以產出 13,000 加侖(53,000 公升)的淡水,排出的鹽水濃度還比其他低得多。
台灣中南部水情引發關注,日月潭九蛙全露出、白河與曾文水庫蓄水量向下逼近兩成、仁義潭水庫也僅33%,經濟部2/18宣布從3月起恐須實施台南減量供水、嘉義減壓供水,並由部長王美花主持災害緊急應變小組會報,推動今(2023)年穩定南部供水抗旱計畫以增加13.6萬噸水源/日。 由於經濟部水利署還有6座大型海水淡化廠推動中,其中台南、新竹海淡廠已環評初審過關、兩座興建經費合計達330億元,完成後還可帶來操作營運的經常性收入,對水利資源股後續帶來強大動能。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台灣最近幾年都面臨缺水危機,既然天空不下雨,陽明交大就有科學家開始思考海水淡化的可行性,一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mall》的論文,科學家利用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蛋白」來傳輸水分子,甚至達到海水 100% 脫鹽的神奇效果。
極端氣候對水資源造成嚴重威脅,在歷經去年百年大旱後,經濟部水利署在全台灣6處規劃8座海水淡化廠,將分成三階段推動,第一階段將投入共280億元經費,推動新竹、台南一期海淡廠,預計分別於2027、2028年完工產水,產水規模各為每日10萬噸。 水利署長賴建信周二(6/6)表示,新竹、台南一期海淡廠完工後,將可為新竹與台南地區公共用水各增加每年3000萬噸保險水源,相當於一座永和山水庫容量。 此外,8座計畫的海淡廠全數完工後,可提供每日約85萬噸產水量,將占全國自來水用水量為1100萬噸約7%。
即使有人為干預自然生態疑慮,但科學家認為不採用碳儲存或去除技術,可能來不及防止地球升溫過度。新加坡積極實現 2045 年脫碳目標,宣布與美國新創公司正在著手興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二氧化碳去除 (OCDR) 設施,預計於 2025 年投入營運,新加坡還要利用這項技術,開發海水淡化廠,為這個國家物來的飲用水資源做好準備。
「2024台灣國際水週」(TIWW)周三(9/11)在台北世貿一館盛大開幕。今年展覽雲集法國、美國、英國、日本、馬來西亞等7國百家企業參展、使用近200個攤位,讓政府單位與業者們展示水資源技術及尋求國際合作。 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目前水庫都處於滿水位,且經評估「未來10年不會面臨產業用水短缺」,請大家放心。 他強調台灣各行業的水資源需求快速增長,政府也正積極推動再生水與海水淡化計畫,未來10年內將完成逾16座再生水廠,除正在新竹、台南興建兩座海淡廠,也規劃在高雄、嘉義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