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通過的《大而美法案》延續川普過去的減稅改革,更加大企業優惠措施。 但台灣企業赴美是否能真正受惠?而法案終止綠能補貼的措施,可能撼動全球的綠能布局嗎?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當地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產業陷入低潮。聯邦參議院近期提出最新版《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稅收與支出,進一步加速取消風電、太陽能與電力進一步發展等稅收,並徵收賦稅。 美國潔淨能源協會(ACP)的預期將導致家庭與企業電價上漲8%至10%,部分州的漲幅甚至可能逼近20%,對綠電依賴度高的數據中心與人工智能(AI)產業,已開始將轉向海外,這恐怕與美國在數字競賽中拱手出類似地位,助長中國崛起。
在政策推力與現實拉力之間,美國能源產業正陷入一場策略重估期,揭示出產業結構與政治經濟之間的深層矛盾。 一方面,綠色能源產業因眾議院預算案而面臨補貼撤除的風險;另一方面,油氣管線業者雖獲政策支持,卻選擇用併購而非新建的方式擴張。
2024年12月1日新的執委會團隊開始上任,執委會公布2025年年度工作計畫(Annual Work Programme)作為2025年的旗艦行動(flagship actions),包括新的法案、廢止和檢討不合時宜的現行法規。在新任執委會上任第100天主要的規劃內容包含:
為解決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歐盟在 2021 年正式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法案,要求進口到歐盟的產品,若生產地的碳成本低於歐盟境內同款產品的碳成本,須購買 CBAM 憑證,費用根據產品生產過程的碳排放量多寡而定。製造業是臺灣立足國際的命脈、卻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若歐盟CBAM順利在今年7、8月發布正式文本,台灣最快將於年底前啟動「台版CBAM」法案程序。
趕在川普即將重返白宮之際,拜登政府正加緊推進《降低通膨法案》(IRA)的資金分配。拜登政府近日宣布,已成功撥付超過1,000億美元資金,用於支持清潔能源、氣候變化應對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氣候行動的種種艱難,在歐盟的氣候新法上也同樣可見。2023年,歐盟通過《歐盟防止毀林法規》(EU Deforestation-free Regulation, EUDR),並宣布從2024年12月30日起正式實施。在這項法案中,歐盟希望藉由控管商品的產地,防止有人為了種植商業作物破壞森林。
川普這次回任,盤算著廢除能源轉型法案,因為他相信透過開發化石燃料,美國可達成能源自給自足並鞏固主導地位。然而實際狀況恐與之相悖……。
歐盟近期在永續治理評比活動(ESG Rating Activities)上大動作立法,為金融市場注入透明化新契機。2024年11月的《全國律師月刊》指出,歐盟於2024年正式通過永續治理評比活動透明度與完整性法案,旨在提升相關活動的透明性、獨立性及品質,並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