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電動車與3C產品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一個隱形的危機正悄然堆積如山:廢棄鋰電池。根據環保資訊中心數據,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1,200萬噸的鋰電池退役,主要來自電動汽車的大量普及與汰換。這些被淘汰的能源載體,既是燙手山芋,也是潛在的城市礦山。
「2025台灣氫能與電動大客車淨零移動論壇」上,中興電工(1513-TW)聯手弘鉅汽車與首都客運,發表台灣第一台氫燃料電池大客車,這代表台灣氫能交通從技術驗證正式進入商用推廣,未來三年也將聚焦亞洲市場,展開示範車隊建置。
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一場看不見的數字遊戲正被揭露。你可能以為,車賣出去才算「銷售成功」,但現實比這複雜得多。最近,兩家中國電動車品牌——哪吒汽車(Neta)與極氪(Zeekr)——就被爆出透過提前為車輛投保的方式,在未真正賣給消費者之前,就將這些車計入銷售數據,藉此美化業績。
根據交通與環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T&E)組織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若歐盟持續推動2035年禁售碳排車輛的目標,並配合產業轉型支持政策,歐洲汽車年產量有望回升至1,680萬輛,重返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高峰。 然而若歐盟選擇放棄此目標,且未制定具體的產業戰略,則可能導致汽車產業流失多達100萬個工作機會,同時削減三分之二原規劃中的電池投資。
據估計全球每年使用的一次性月經衛生用品超過120 億,而生產過程中每年會排放約1500 萬噸碳相當於 300 萬輛汽車一年在路上行駛的排放量,如此的環境衝擊,是否有既安全又減碳的產品呢?
美國市場平均每10.3輛新車中,就有1輛車使用聯嘉的LED光源產品,董事長黃國欣更發話跟緊客戶馬斯克的腳步走!
日本共同社引述知情人士的說法報導,日本三菱汽車擬委由鴻海(2317)生產自家的電動車,以自家品牌在日本銷售,希望藉由外包生產以降低生產成本及縮短開發時程,來擴大三菱電動車在本土市場的規模。 若這項消息屬實,不僅印證了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月提到「日本客戶可望兩個月有好消息」的說法,也意味他過去五年推動的電動車CDMS(委託設計製造服務)的創新模式,將在日本攻下第一個傳統車廠客戶,有極大的指標意義。
阿爾卑斯山高海拔冰川發現大量奈米塑膠,車輛輪胎磨耗顆粒為主要來源,佔比高達 41%。此研究凸顯輪胎污染嚴重性,已滲透至偏遠地區,呼籲重視並研擬解決方案。
車用沖壓零件製造廠百達,在新冠疫情間意外獲得切入服務型機器人的門票。 半年就成功簽下第一批訂單,還進駐樟宜機場,令人驚訝的是,這是一個7人小團隊的成就。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獨當一面,至少可以像特斯拉新車一樣,從工廠組裝完成後,就能自己行駛到碼頭準備被裝上船。 在我們參觀過的汽車工廠裡,無論多麼先進,最後一里路都需要人類將車輛開出工廠,裝上卡車,但特斯拉可沒打算在這個步驟多花錢,從這個星期開始,位於加州費列蒙工廠的特斯拉新車出廠後,就可以自己搞定最後一里路。